在Bluefin的成員中,EMC是一家沒有伺服器色彩的公司,對於「標準」更有高昂的使命感。臺灣EMC技術總監厲保羅對於100%以儲存為核心的EMC相當自豪:「不論是從伺服器跨到儲存設備,或是從網路領域進軍儲存市場,這背後只有一個意義,就是心力不足。」

Bluefin的意義,在於共同創造出一個統一的平臺,「就像Windows一樣。」之後各家儲存廠商還是可以依據自身的能力,開發Bluefin平臺上面的應用。 如此一來,過去各家廠商必須開發自身平臺的工作量就降低了,同時,也因為平臺的共通性與標準化,更可以加速軟體的研發以及功能含蓋。

Bluefin成員之一的惠普,宣布在今年第三季推出相關產品,至於EMC,「2001年推出的WideSky,就已經具備這樣的概念。」厲保羅接著說:「Bluefin不能說是創新,只能說是網路儲存自然而然的必經之路。」

隨著SAN與NAS接受度的提升,資料管理軟體的需求也向上增加,這是促成Bluefin很重要的原因。當需求變快時,供應商卻因為受限於開發的時程、經費,沒有辦法即時供應,對於企業或原廠都不是一件好事。

Bluefin採用資訊模式(CIM)與企業網路管理(WBEM)兩項標準進行制定,儲存網路產業公會(SNIA)更會提供一項標準介面的協定,加速Bluefin完成。但是,當Bluefin順利問世以後,儲存產業受到最大的衝擊什麼?

厲保羅說:「儲存產業會更加蓬勃。既有的競爭依然會存在,就像PC產業的Windows問世後,各種應用有了共同平臺,PC產業的進展更快!」

就目前企業儲存市場來看,儲存的方式多樣且混亂,當有了Bluefin後,「大家就是講一樣的話了。」 至於有了共通標準以後,是不是代表差異化就不容易顯現?厲保羅認為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原因是語言雖然一樣,但是內容卻不同。後續各家廠商推出的軟體,就是加值的工具,不可替代的。

今年EMC在全球投入8億美元進行研發,所有研發方向朝軟體全力啟動,以便調整目前過高的硬體營收比重。EMC更希望把硬體、軟體、服務調整成5比3比2的分量。因此,EMC對於Bluefin也自然樂見其成。

在厲保羅眼中,Bluefin不只像Windows,還像「毒品」。他說:「好的工具就像吸毒一樣,一吸就上癮。我相信Bluefin也是一樣的。」有了Bluefin這座工廠,原廠開發「毒品」的速度自然加速。

「管理異質平臺的觀念老早就出現了,Bluefin雖然是自然演進,但絕對是重要的演進。」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