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鼎鼎大名的藍芽以外,另一個短距離無線傳輸技術——UWB(Ultra-Wideband;超寬頻)也漸漸崛起,兩者在不同面向上各擅勝場。UWB具備高傳輸速率、高穿透性與低耗電等優勢,藍芽則在體積、成本與抗干擾性上更勝一籌。

策會產業分析師孫民承表示:「UWB與藍芽將在低功率、低傳輸速率領域相互競爭,但在短距離高速應用領域卻可互補。」IEEE802.15.3研究採用UWB當作高速WPAN的實體技術,將有機會整合UWB與藍芽。藍芽略勝UWB一籌

UWB是一種無線傳輸實體層技術,利用短脈衝方式將傳輸速率提高到100Mbps。UWB早在1960年代就開始發展,但UWB通常被應用於軍警用途,最近才慢慢開始切入高速網路市場,標準尚未完成,預估要到2004年才會塵埃落定。

相較之下,藍芽這個後起之秀因為較早踏入民生市場,產品已經過一番錘鍊。每秒1600次跳頻、採用SCO(同步連接)模式保證語音傳輸的品質,加上採用認證、加密、金鑰進行安全控制,產品的安全性與抗干擾性都已臻成熟。然而,因為UWB的前端率波器不能阻隔其他窄頻訊號,因此容易受到干擾。

體積是藍芽的另一項優勢。由於藍芽的天線比較簡單,加上單晶片整合的緣故,面積小於600平方釐米,比UWB(通常在1500平方釐米以上)小很多,方便應用在手機或PDA等可攜式產品上。

因為手機廠商共襄盛舉,藍芽的成本也逐漸到達普及的分水嶺。今年藍芽模組的成本已經降到10美元,預估明年5美元的模組就會問世。孫民承表示,就算UWB的標準在2004年可以制訂完成,相關應用最快也得等到2005年以後,無法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價格注定還是高於藍芽。

此外,藍芽使用的是多數國家都核准的2.4GHz頻段,參與廠商超過2000家,不乏主導產業風向的大廠,如易利信、微軟等。但UWB主要技術來源集中在美國,使用的又是未授權的3.1GHz到10.6GHz頻段,即便是美國也做出嚴格限制。而且,參與廠商寥寥可數(如TimeDomain、英特爾等),雖然也是舉足輕重的廠商,但相較於藍芽陣營,聲勢就顯得單薄許多。UWB有利於家庭多媒體應用

雖然目前看起來UWB稍嫌吃虧,但它極佳的傳輸速率卻頗能吻合家庭多媒體應用的需求。孫民承表示,一般家庭電影頻寬需求約為25~27Mbps,3D電腦遊戲則得用到38~63Mbps,家庭多媒體網路甚至需要63Mbps頻寬,超出主流無線傳輸技術的負荷。

UWB在10米範圍內其數據率能達到100Mbps,將近目前WLAN主流標準802.11b的10倍。802.11a或802.11g雖然號稱能速率可達54Mbps,但扣除衰減後,可能也只有UWB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加上UWB穿透性極高,即使隔了兩三座磚牆也能準確定位,對隔間多的家庭頗有助益。

UWB傳輸速率高,但而功耗卻小於200毫瓦,一般的UWB系統甚至只需要50到70毫瓦。孫民承預估:「從2001年到2006年,UWB的出貨複合成長率可達63%,2004年標準出爐後市場會逐漸明朗。」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