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SSP(儲存服務供應商)?廣義地說,只要具有儲存技能的供應商,就可以算得上是SSP。美國多半以此範圍界定SSP,因此像EMC、IBM、惠普,都算是SSP的一員。但在臺灣,SSP除了具備儲存的技能,還要透過高速頻寬連結企業機房,提供單一客戶或分租所有儲存空間。 今日網際網路的發展,大致由三種服務供應商所構成:ISP、ASP與SSP。

在臺灣,ISP與SSP越來越明顯,包括中華電信、速博、東森…。就全球SSP發展來看,5歲的SSP確實未成氣候,但願景已經超越現實數年。2000年底,精業、康柏、新光、廣達…等9家公司合資成立總理電子服務至今,緊接著中華電信、亞太線上、東森寬頻電信、速博…陸續加入SSP行列。臺灣至今雖然對SSP興致勃勃,但卻未見大格局的SSP出現。希望越高,失望越大?

類似SSP概念的還包括隨選容量、公用儲存。市調機構IDC今年6月調整全球SSP的預測,2001~2005年之間,全球SSP的總投資約100億美元,2001~2006年的複合成長率為50%,企業委外還有待教育。Gartner則指出,2001年全球儲存服務市場有250億美元的規模,2002只會小幅成長10億美元,到2005年時,全球儲存市場將達410億美元。

既然市調機構紛紛看好SSP,為什麼臺灣SSP未見蓬勃?2001年,幾乎所有企業都想跨足SSP,但服務畢竟不像產品,一窩蜂的狀況不僅稀釋SSP需求,同時也無法在第一時間提供適合的解決方案給目標企業。一窩蜂不僅在臺灣,香港也曾在2001年出現過4~5家SSP,現僅存2家。不怪SSP模式,而是xSP

事實上,並不是SSP立意不佳,除了SSP本身商業模式需要調校,企業需求端對xSP模式的不信任,才是SSP難以普及的重要因素。 根據美國searchStorage統計,美國有93%企業表示不會委外資料儲存,只有7%的企業願意委外小部分的資料儲存。與IDC、Gartner的數據兩相對照,只要93%的企業委外儲存企業資料,SSP的商機肯定超過預期。

現階段的SSP有60~70%的業務來自備分,但備分的差異化並不大,除了ISP對SSP的取代性高,企業本身進行資料備分也由來已久。因此美國研究機構Bancorp Piper Jaffray分析師Ashok Kumar就說:「只做備分的SSP是『紙牌搭建的房子』,而且企業的儲存用量將會出奇的少,而且一吹就倒。」

曾經是SSP的SkyDesk行銷總監Sal Valles就說:「SkyDesk繞過SSP,因為我們發現現階段的SSP太窄化了。」SkyDesk現在提供MSP(管理服務供應商),與臺灣東森寬頻電信的MAN(全島區域網路)概念類似。SSP加上ISP才有可為?

臺灣現階段的SSP,多半是由ISP「兼做」SSP。當SSP提供空間讓企業儲存資料時,還是需要一條高速的傳輸網路,ISP正巧有網路的優勢。不僅僅臺灣,目前全球的SSP也朝ISP加SSP模式進行。新加坡的新加坡電信、中國的上海電信、香港的電訊盈科、臺灣的中華電信…全都是ISP結合SSP。在不久的將來,頻寬、儲存空間的價格下滑,擁有客戶經濟規模後,再加進軟體的功能、應用,服務供應商將轉型成為MSP。

美國SSP經過一番競合後,StoragePoint在2000年中將旗下SSP客戶全數移往StorageAccess,StoragePoint全力研發儲存管理軟體。StoragePoint董事長暨營運長Scott Zimmerman認為:「備妥各環節,SSP才算成功。」臺灣SSP有沒有每年成長50%的本錢?答案或許不在SSP,而是企業!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