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mantec本周發表了網路犯罪報告,該報告調查全球14個國家的7000名成人,發現有65%表示曾是網路犯罪的受害者。

Symantec所定義的網路犯罪包括病毒/惡意程式、網路詐騙、網釣、社交網路檔案被駭、線上信用卡詐騙或是遇到性罪犯等。其中,網路犯罪最猖獗的國家依序是中國(83%)、巴西及印度(76%)及美國(73%)。

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網路使用者都認為他們對網路犯罪是無力招架的,只有3%認為在他們身上不會發生網路犯罪,就算網友感受到網路犯罪的威脅,但也只有51%的受訪者表示如果他們成為受害者,即會改變其網路行為。

此外,該報告亦揭露網友的認知與實際情況不一致。例如有56%的受訪者認為,網路犯罪應該歸咎於不知名的駭客,只有21%的受訪者認為該歸咎於有組織的駭客集團。但事實上現在有9成的駭客攻擊都是來自於駭客集團。

至於當使用者遇到網路犯罪時所產生的前三大情緒依序是生氣(58%)、懊惱(51%)及被騙了(40%),而且在某些網路犯罪中,使用者怪罪自己的比例也很高,例如發生網釣時有78%會責怪自己,在網路上被詐騙時也有77%覺得是自己的責任,病毒或惡意程式攻擊亦有73%認為是自己造成的,Loyola
Marymount大學心理學助教Joseph LaBrie表示,這與實體世界受害者的情緒及反應是一致的。

成為網路犯罪受害者之後,通知銀行或警方的比例不到一半,而且有1/4會採取DIY的補救措施。數據顯示,平均只有48%會通知銀行,有44%會通知警方,有34%會通知網站或電子郵件供應商。但美國、瑞典或日本使用者會通知銀行及警方的比例都超過一半。而DIY補救措施包括減少造訪的網站、與親友商討對策,以及自行找出駭客以尋求正義等。

解決每次網路犯罪的平均時間為28天,平均成本為334美元,不過,仍有31%的受害者表示並未解決所發生的網路犯罪。Norton首席安全顧問Adam Palmer指出,駭客故意只竊取少數資料以避免被注意,受害者未呈報只是會讓執法機構錯估情勢而助紂為虐。

Symantec表示,為了讓駭客攻擊不那麼容易,他們建議使用者在不同的網站以不同的郵件信箱作為帳號、在網路上使用特定且限制金額的信用卡、定期備份電腦資料、每個帳號皆使用複雜密碼並訂期更新,以及採用正確的安全軟體等。(編譯/陳曉莉)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