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
從三義廠出發,經臺北港,然後要走向世界之路,短短138公里,臺灣汽車工業花了50年的努力。」這是裕隆集團在2009年時發表第一款自主品牌納智捷車款的其中一支廣告臺詞。
就如同廣告臺詞中所說,為了讓這個自有品牌走向全世界,裕隆集團在2009年時成立了汽車世界管理中心,整合汽車事業的價值鏈,從協力體系、研發、製造、品牌、經銷、通路和水平關係往來公司,全都納入這個管理中心。
裕隆集團資訊部經理陳耀勳表示,雖然裕隆在這些體系中的大部分公司都持股超過51%,但過去裕隆代工其他汽車品牌時,每家公司都是各自管理,在推出自主品牌以後,為了整合汽車世界的價值鏈,就需要一個共用的平臺,因此,「需要集團化的BI,來整合資源。」而且這個集團化的BI,導入範圍必須涵蓋汽車事業價值鏈的每一家公司,規模是84家關係企業。
其實,裕隆在2008年之前曾導入BI,當時BI的主要使用者是財務部門,由財務部門整合資訊後,再以電子郵件的方式送交給最高階主管。
不過,這樣的方式難免時效性較慢。尤其是汽車業的結帳日通常在月中,整合過的營業報表送到高階主管手中,往往已經月底了,這麼一來,主管每每看到的多半是上個月的營收狀況,所獲得的資訊都是事後資訊。
另外,過去的BI規模並沒擴及到集團其他公司,部分營運指標所需要的資訊無法透過自動化的方式蒐集完整,主管就看不到整個集團的完整營運面貌。
因此,這次裕隆再導入BI時,除了將規模擴大到84家價值鏈中的關係企業,更重要的是要導入行動BI。「我們想要導入行動化,讓老闆可以即時看到營收狀況、銷售臺數跟目標值達成情況。」陳耀勳說,「最大的目標就是要打造零時差的數位神經系統。」
所以,行動化是裕隆BI專案中的第一個階段,未來才會再針對個人電腦上的瀏覽器環境,開發更細緻的BI介面。
為了貼近不同使用者需求,在行動BI的頁面呈現上,裕隆採分眾的方式,針對高階主管、體系主管以及體系幕僚開發不同的介面。
以高階主管來說,行動BI會著重呈現重大經營議題概況,也就是異常事件的管理,提供的細部資訊包含財務異常分析、銷售衰退分析、存貨及應收帳款異常分析等;另外以體系主管來說,就是要提供集團整體損益資訊,其中包含品牌公司整體損益分析、通路體系整體損益分析、協力與水平等體系整體損益分析等。
陳耀勳表示,行動BI使用對象包括了體系主管以上,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協理以上的等級為主,第一階段總使用人數大約在20到30人左右。主要使用的裝置則是iPad。
集團式管理的第一步,先統計會計科目與指標建構
打造這樣的數位神經系統,所要納入的集團公司數量很龐大,而且,在價值鏈中,每一家企業的性質差異也很大,因此,裕隆的BI架構分成經營指標管理、風險管理、跟管理合併報表3部分。
陳耀勳表示,管理合併報表的重點在於統一所有84家公司的會計科目,否則BI顯示的數據就不具有指標性,因此,基礎工作就是統一合併報表。
裕隆在2010年開始建構BI指標。雖然過去已經有BI導入經驗,但是由於品牌又比以前多出許多,以及許多指標隨著時間有了不同的意義,因此,需要將這些指標進行優化或細化。
舉例來說,過去在品牌經營的指標中,沒有車型損益的細項指標,在通路經營的部分,也增修了邊際貢獻的模式,其他像是跟人有關的薪資指標等也都有所調整。
為了要讓高階主管快速了解集團的整體營運狀況,裕隆BI的主要指標是營業收入、營業利益、稅前淨利三項。另外,也依84家公司的特性分類,分為品牌公司、研發與協力體系、水平體系、通路體系以及全集團,這幾類來呈現不同的BI畫面。
但是,陳耀勳表示,高階管理們通常時間不多,而且許多主管也不只擔任一家公司的主管,因此,提供給體系主管看的頁面還是以集團整體損益為主,其他較為細項的,如銷售資訊、客戶滿意度,則是提供給體系幕僚而已。
不過,BI要一次導入84家公司畢竟不是簡單的工程,所以,在眾多體系中,裕隆以品牌與通路2個體系為先。2011年,裕隆先針對這2個體系開始整合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等。陳耀勳表示,到了2012年,所有的體系都會逐步完成,而BI的第一階段也將在11月中上線,交給高階主管使用。
給高階主管雛形介面,才需求訪談
一般來說,企業導入任何資訊系統,都需要做需求訪談,不過,在裕隆的經驗中,由於BI第一階段的使用者都是高階主管,陳耀勳表示,最難的部分就是這些高階主管,根本就沒有時間進行需求訪談,更不要說進行使用者測試了。
既然這些高階主管沒有時間,資訊部門就得要繞個彎找出他們的需求。裕隆的作法是,先請財務部門的人提供平常高階主管需要看的指標,依據財務部門提供的指標先設計出BI系統的使用者介面雛型(Prototype),高階主管再從雛形中調整出自己需要的指標。
陳耀勳說,在主管們提出需求前,就要先提供一個大致的框架,所以,雛形介面的指標約有八成由財務部門的人提供,高階主管補上的指標僅佔二成。
另一個重要的導入關鍵是,陳耀勳特別提到各部門要將導入BI互相列為績效指標,像資訊部門跟財務部門在去年擬今年的績效指標(KPI)時,就互相都把BI專案列為部門的績效指標之一,而裕隆每季都會審核各部門的績效指標的達成狀況,如此一來,各部門為了要達到自己的績效,必須投入資源來完成,這就能提升導入BI的成功率。
藉關係企業資訊化調查打好關係,讓未來資料交換更有效率
而這次裕隆導入BI,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整合集團的資源,並且提供一個平臺,讓集團內的資料可以更快速、更透明的傳送,因此,為了串起原本各自獨力運作的關係企業,裕隆在導入BI的同時,必須先打造一個B2B平臺,才能讓各關係企業交換BI上所需要的資料。
陳耀勳表示,建立B2B平臺的挑戰是在於價值鏈中的每家公司屬性差距很大,而每家公司規模大小不一,資訊化的程度也不一樣,因此,在2010年的時候,身為總管理處的資訊部門用了將近2個月的時間,先調查各個關係企業的資訊化程度。
依照關係企業回答問卷內容,資訊部門依維運能力、IT建置程度以及時效性掌握程度等三個指標加權後,得出每家企業資訊化的程度。
陳耀勳表示,這樣的調查可對要介接進來的資訊系統有更完整的了解,無論是資訊化程度高或是低,這些關係企業都必須配合總管理處對資料格式的要求,但是,「調查最有幫助的是,讓我們跟這幾十家公司的資訊部門互相認識,就能打好未來溝通的基礎。」
他進一步說明,雖然過去這些關係企業的資訊部門彼此之間,會有一些統一採購的合作,不過,基本上都是獨立運作管理。陳耀勳認為,牽涉到資料交換的時候,彼此認識與否,會讓溝通的順暢度差很多。
而這套行動BI,經過2年的時間建置後,將在2011年底上線使用,開始提供行動化的決策力,來為裕隆的汽車事業打造下一個黃金十年。
裕隆行動BI介面展示
裕隆的行動BI將於年底前上線,目前先以虛擬數字的方式呈現財務構面的部分,展示行動BI介面設計。
集團財務整體資訊
裕隆的行動BI是分層呈現,此為財務構面中的第一層集團財務整體資訊,重要指標為營業收入、營業利益以及稅前利益三個。同時,他們也利用虛擬數字來呈現這3項指標的達成率、比重分析、財務損益分析等。資料來源:裕隆提供,2011年11月
財務達成狀況說明
從集團財務整體資訊繼續展開,就能看到更細部財務達成狀況,為求畫面簡潔,三個指標的細部資訊都以單獨頁面呈現,減輕行動裝置螢幕太小的限制,右邊也設計針對財務達成狀況快速說明。資料來源:裕隆提供,2011年11月
各體系財務分析
從集團財務整體資訊展開,也能看到各體系財務分析,主管可從點選各體系公司達成目標的狀況,並可選擇欲瀏覽的年度、月份。底下也搭配圖形化畫面,顯示各體系公司的表現狀況,像是目標、達成率、比重分析、財務損益分析等。資料來源:裕隆提供,2011年11月
各體系公司財務比較
BI頁面的設計是展開越多層,所呈現的資訊就越細,因此,到了第三層的各體系公司財務比較頁面時,資訊的密度也越高,經由第二層的紅燈警示提示後,主管還可以進一步看細部資訊。資料來源:裕隆提供,2011年11月
裕隆集團資訊部經理陳耀勳表示,導入集團BI,是為了提供一個平臺,來整合整個汽車價值鏈的資源。而行動化BI,能讓集團主管更快掌握集團營運狀況,並加快決策速度。
裕隆集團導入行動BI特點
1. 將行動BI當作導入BI的第一個階段。
2. 導入規模達84家關係企業,提供集團式營運決策。
3. 在導入BI之前,先建置B2B平臺,方便資料交換。
4. 先由財務人員提供指標做好介面雛形,再由高階主管增補其他需求。
相關報導請參考「行動BI」
熱門新聞
2025-01-15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