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iThome

洗腎病患需要長期跑醫院門診,而且一次洗腎流程大約需要4小時,從體重測量到血液透析,護理人員必須一邊抄寫數據,一邊協助病患進行透析治療,據衛生署醫管會統計顯示,每位護理人員光是花在記錄的時間就需要150分鐘。

人工記錄時常容易發生錯誤,就洗腎治療來說,治療前的體重量測非常重要,如果一開始體重量錯了,接下來依據體重換算的透析值也就跟著錯,而這個錯誤率在過往竟然高達36%。這其中的錯誤時常是病人自己量了體重卻看
錯數字、記錯數字或弄丟了記體重的紙條,最後都導致透析值設定不準確,有些病人因而在治療過程中感到不舒服。

體重量得準,洗腎安全大幅提升

藉由導入洗腎照護管理系統,利用RFID來辨識身分,並以電子體重計準確記錄體重,錯誤率就大幅降為2%。臺北醫院的做法是這樣的,為了在洗腎流程中更快速地確認病患身分,所有洗腎門診病患的健保卡後方都貼了RFID標籤,住院病患則直接使用RFID手圈,當病患在進行體重測量與血液透析前,只要透過被動式RFID Reader來讀取健保卡或手圈就能確認身分,後續在洗腎過程中的各項數據資料也會直接傳至洗腎照護系統,不僅提升了洗腎流程作業的效率,也提高資料記錄的正確性。

體重量測正確了,接下來護士以PDA掃描病人的RFID標籤,PDA就會顯示該病人的透析治療設定值、血壓等等資訊,因此護士只要照著操作洗腎透析治療即可。

在透析治療的過程中,護士必須記錄病人的狀況,也只需要利用手上的PDA輸入資料即可。如此大幅降低護士抄寫記錄的時間,有了資訊系統的輔助,花在記錄的時間由原先120分鐘縮短至80分鐘。

 

洗腎前後,病患都要測量體重,這臺坐式數位體重計透過電腦,將量測結果自動上傳到洗腎照護系統。另外,這臺電腦還外接簡易型RFID Reader,讓病患可以透過健保卡或手圈登入系統。

 

先前,護理人員必須在紙本上抄寫血液透析數據,不僅耗時且容易出錯。導入洗腎照護管理系統後,護理人員以PDA輸入病人的狀態,系統就會記錄血液透析前中後的數據資料。

 

在洗腎前,護士可由PDA了解病人的血壓、透析設定值,接著在洗腎中及洗腎後,都必須記錄病人的生命徵象, 如體溫、血壓、脈搏、呼吸、意識等等,這時只要透過PDA輸入即可,不必再像以前一樣得抄寫在紙本表格。圖片提供/臺北醫院

 

RFID醫療流程圖解 洗腎照護管理

 

1.用RFID登入系統

護理人員會在門診病患的健保卡後方貼上RFID標籤,病患在測量體重前,先把健保卡放在簡易型RFID Reader上,藉此登入洗腎照護系統,如果是住院病患則直接用RFID手圈來登入系統。

 

2.數位體重計自動上傳病患體重

病患登入系統後,再坐上數位體重計,量測結果會自動上傳到洗腎照護系統,縮減護理人員或病患手工記錄的時間,同時降低錯誤率。

 

3.血液透析前先用PDA確認病患身分

洗腎病患量完體重,接著進行血液透析。首先,護理人員會用PDA背面內建的RFID Reader讀取病患的健保卡或手圈,確認病患的身分後,再進行血液透析。

 

4.系統自動進行血液透析記錄

病患進行血液透析的過程中,系統會自動記錄血液透析的各種數據資料,免除護理人員手工記錄的程序。

 

5.透過PDA查詢血液透析記錄

護理人員還可以透過PDA來查詢與輸入病患在血液透析前中後的數據資料,即時掌握病患狀況。

 

6.洗腎完成後還要再量體重

病患完成血液透析後,必須再量一次體重,藉此了解病患體內水份的增加和去除量,數位體重計仍會將量測結果上傳到系統。

 


相關報導請參考「用RFID打通醫療安全與效率的任督二脈」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