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對全球IT產業發展有什麼樣的看法?

未來的5-10年中,全球經濟的引導者仍然會是IT產業,全球要避開高科技產業的影響力,那是No Way,原因無他,現在IT產業佔全球約有5,000億美元的規模,並且每年還以8%的速度成長,也就是每年可以增加300-400萬美元,大家可以比較看看,有哪一個產業可以每年成長300-400億美元的?

這部份成長的動力,我認為是來自於中國市場,包括資訊、通訊與技術的發展,驅動力都將來自於中國,所以現在很多的外商、台商都要前進中國,以生意的角度來看,快速成長的地方有哪一個是不吸引人的?不過PC的形式會改,最主要是生產力提升、價格降價,再加上上網功能,雖然我不認為PC是一個最好的上網工具,但是它的成長仍然是存在的。那台灣有沒有機會?

台灣目前的製造實力是全球肯定的,拿主機板來說好了,現在已經佔有全球7成以上的佔有率,這麼高的佔有率,台灣是相當有機會的,但是主流價值要被提升,也就是在台灣引導全球IT發展的這件事上,台灣必須還要再發展更進步、更高附加價值的能力。

拿IA來說,雖然他是目前繼PC後較具優勢的產業,但是很明顯的,製造僅是其中的一環,最主要還是要來自應用和服務,才有可能引導IA向前,這就是所謂主流價值的提升。宏電研製部門(DMS)有機會嗎?

對DMS的前景來說,當然就是緊抓住這個產業,做最大的投注與努力。如果要問有沒有機會,當然是有的,但是不論機會是大還是小,努力都是最重要的。最近DMS正努力彌補原本的虧損,不過,這是每一個跨國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也就是公司為了擴張,必須將賺到的錢再轉投資,可是轉投資後,又會稀釋掉獲利,造成獲利降低但是轉投資卻增加的狀況。

對於廣大的投資戶來說,最吸引他們的就像台積電這樣的公司,資本額1,000萬就在那裡,而且公司未來的願景、營運都相當的明確與透明化,但是對大多數的企業來說,轉投資是跨國企業必須做的事,當營業額泰半的收入來自轉投資收益時,分析師或投資人很難從過大的轉投資事業去評估這家公司,容易使企業的焦點模糊,宏電當然也面臨了這樣的難處。您到現在還為宏電的虧損背負「不支薪」的承諾嗎?

嘿嘿,是啊,但是千萬不要曲解了「損益平衡」的意義,我之所以不支薪到損益平衡,重點是必須要達到某個損益平衡點,否則這是沒有意義的。如果要單純以轉虧為盈來看,宏電在3、4月已經獲利了,預計5月還會繼續獲利,但是我還是沒有支薪,原因就是還沒達到我的平衡點,我不能打破這個承諾。

依我自己的規畫,我從今年2月開始不支薪,原本預計6-9個月的時間開始支薪,除了時間點,我還希望宏電每個月的淨利可以恢復到3%的時候,再開始支薪,不過如果依照新公司的分割營運,可能從我2月開始不支薪的第7個月,新公司就可以開始營運囉。

不過不支薪也有好處,很多朋友在跟我打球的時候就不敢打輸我了,或是出去吃飯的時候,不再叫我請吃飯,其實另外一種的生活也不錯的,這倒是不支薪以來所感受到的好處。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