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曉得,臺灣人每吃4隻雞,就有1隻來自大成長城簽約的養雞場。大成長城是臺灣最大的農畜公司,也是第二大食品集團,每天要出動1千輛車次,才能將平均每天1萬多噸的農畜食品運送到全臺灣。整個集團據點遍布亞太,每個月向國際採購糧食的金額高達5千萬美元,是全球前20大糧食採購企業之一。
短短5年,大成長城所屬的大成集團,年營收從400億元,成長到去年的554億元,成長率超過3成。即使在這一波金融海嘯中,總公司大成長城今年第3季的累計營收,已經和去年的整年營收相當,超過170億元,絲毫不受景氣衰退的影響,穩定地持續成長。
相較於哀鴻遍野的高科技產業,傳統產業的大成長城,對抗金融風暴的耐力驚人。大成長城應變景氣波動的關鍵之一,正是2002年大成長城副總經理蘇嘉修所推動的知識管理暨數位學習專案。
時間拉回2002年,大成長城剛到北京設立東北亞事業群總部,至此,大成海外據點已快速延伸到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因為農畜糧食產業的利潤極低,必須擴大市場版圖來提高經濟規模,才能維持競爭優勢。但,當時已45歲的大成長城,經過10年持續擴張,人才養成速度趕不上成長需求,開始面臨了人力資源的斷層。
另一方面,2002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必須開放市場、降低關稅,使得原本只能藉由薄利多銷的農畜糧食產業,嚴重受到外國商品的威脅。大成長城在臺灣的內需市場也面臨到這一波與世界競爭的壓力。
打造學習型組織才能持續保持競爭力
面對內需和外銷市場的雙重競爭壓力,大成長城總裁韓家寰認為,必須將集團專業經驗,透過IT快速傳承,培養更多專業人才來維持成長規模,同時也可以增強核心專業知識的累積與創新,縮短員工學習曲線和成本。因此,韓家寰指派蘇嘉修推動知識管理平臺,成立大成集團知識學習中心,來打造核心競爭力。
不同於其他企業推動的知識管理,蘇嘉修從一開始,就認為知識管理必須和數位學習結合,「只有將知識管理與數位學習結合,建立學習文化,將企業打造成學習型組織,才能在快速變動的大環境中,永保企業優勢。」蘇嘉修說。
蘇嘉修分析一般企業推動知識管理的失敗關鍵,他說:「一般企業推動的知識管理,只是靜態的蒐集保存知識,必須加上動態的學習,才能活起來。」他認為靜態式的知識保存,容易成為文件管理的另外一種形式,無法有效累積知識。「學習才能讓知識流通,知識的累積與創造,可以不斷循環,才會有成效。」他說。
所以,大成長城成立了知識學習中心,列為一級單位,直屬於總經理,並且配置專人,與資訊處共同負責開發知識管理平臺,建立組織的學習文化。
大成長城的高階主管也透過各種方式來表達對知識學習中心的支持,例如正式發文公告、在一年一度的動員會議上宣示推動決心、透過內部雜誌宣導等。蘇嘉修認為,高層支持是成功的基本關鍵。
結合營運策略來規畫KM
下一步,蘇嘉修依據大成集團的營運策略,和各事業群的策略,來規畫大成未來的能力發展需求,進一步界定出大成需要的知識主題。
此外,也針對未來會使用系統的員工,進行問卷調查或訪談,診斷出大成的知識管理現況,例如當時的大成有66%的員工需要「如何利用KM創新」課程、4成員工需要「KM理論基本認識」等。
蘇嘉修整合了使用者實際需求,和企業營運策略連結,發展出知識發展方案,包括了知識庫、讀書會、教育訓練和考核獎勵等四大重點,涵蓋了知識、行動和評量。「因為能專注於大成內部最關鍵的問題,這是第二個成功關鍵。」他說。
創造影響力的臨界規模
為了推廣知識管理與數位學習,蘇嘉修希望讓使用人數快速達到影響力的臨界規模。他解釋:「只要認同某種觀念或行為的人,達到一定人數,就會形成風潮,獲得更多支持。就像是日本海島上的猴子,有100隻懂得用海水洗地瓜時,突然所有猴子都學會了這件事。」
因此,蘇嘉修先從各部門中,遴選出熱心的活躍員工擔任部門的知識管理窗口,藉由這些活躍員工的參與,來累積出足夠的知識文件,進一步吸引其他人。並且成立了內部讀書會。採會員制,每月一次聚會,分享各類型書籍,甚至是影片。蘇嘉修也親自參與讀書會的分享,表達高階主管的投入。
以80/20法則軟化保守心態
為了軟化員工不願分享的封閉心態,蘇嘉修運用80/20法則來鼓勵分享。他認為,在一個人擁有的全部知識中,只需要20%的關鍵知識,就能擁有80%的競爭力,每個人有權力保留這20%的關鍵知識。
但是,蘇嘉修鼓勵員工,把關鍵知識以外的80%知識,與其他人分享。「既不會影響個人的競爭力,又能擴大企業的競爭力,何樂而不為?」他說。
除了分享態度的宣導外,大成長城也建立完整的考核與獎勵措施來推動知識管理。蘇嘉修的獎勵原則,以「量」來帶動分享氣氛、用「質」增加專業價值。對不同角色,再輔以更細緻的措施,例如不諳中打輸入的資深主管,則由新人代勞輸入。而新進人員的第一次分享,則給予更多獎勵,勉勵他勇敢跨出第一步。最後,透過公開場合的表揚,來塑造榮譽。
作法上,蘇嘉修仿效信用卡的紅利積點制度,針對員工貢獻的文章,進行質與量的獎勵,針對各個獎勵重點例如字數、創意構想、應用廣度等,訂定出不同程度的獎勵標準,像是應用廣度上,與業務無關的分享獎勵5點,但是可以運用到全公司的文章則給予20點獎勵。
透過獎勵積點的評比,一方面可以舉辦專屬的獎勵競賽,例如新人智慧獎、新人好學獎等,來鼓勵不同類型、不同角色的參與。另一方面,員工也可以使用這些獎勵點數,來換取實質獎品或獎金。員工參與知識管理的記錄,還列入年度績效考核,比重高達15~25%。
隨著知識管理逐漸落實,學習風氣養成了,大成長城的獎勵重心也開始轉變,從2002年的團體獎勵,到2003年改為個人獎勵;從量的獎勵,到2004年轉為質量並重。原本獎勵點數可以換取腳踏車,但現在員工願意用23點來換一本新書。為了團隊而努力,轉為願意投資自己,學習新知的樂趣,開始超越實質獎品的價值。
大成長城的知識學習中心,成立已滿6年。蘇嘉修並不認為任務已經完成,他打算繼續投入平臺的改善,調校出更友善的系統介面,讓20%的活躍分子更享受知識管理帶來的好處。運用更多的吸引政策,來鼓勵60%的中間分子,再透過防堵政策,來防止20%的拒絕使用者干擾分享風氣。
快速傳遞和吸收知識的能力,就是應變力
6年來,知識管理的推動成效,也讓大成長城培養出其他企業所不足的應變力,尤其遇到突發事件時,特別能顯現出知識管理平臺的效益。
以兩個社會突發事件來比較知識管理導入前後的差異。2003年臺灣爆發SARS疫情時,與疫情相關的資訊紊亂,大成的客戶擔心疫情影響而降低採購意願。而當時的大成業務人員,也因無法取得正確知識和資訊,來幫客戶解惑。業務人員只能眼睜睜看著業績下滑。
然而,今年的毒奶粉事件爆發後,大成長城透過知識管理平臺,能夠快速傳遞事件的相關背景知識、大成產品檢驗報告、自行成立飼料檢驗中心的消息等,讓需要的人員在第一時間內掌握正確資訊,來安撫客戶的信心危機,也讓大成免於受到事件衝擊。快速傳遞和吸收知識的能力,正是大成面對外在環境變動的應變力。
蘇嘉修說:「透過IT讓企業快速掌握知識和決策資訊,才能提高應變力,這是對抗金融風暴的祕訣。」
以大成長城為例,每個月向國際採購糧食的金額,高達5千萬美元,每天幣值只要跌了1毛錢,大成長城的採購成本就會增加5百萬元。
因此,在知識管理平臺上會提供各種最新的期貨交易訊息、匯率金融資訊等,供決策人員參考。
知識管理中心人員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報紙,將新聞中與大成相關的產業消息、或員工需要了解的生活資訊等,都輸入到知識管理平臺中,讓大成的員工,打開電腦登入系統後,就能了解產業的最新動態。「不斷學習,不斷吸收知識,已經成為了大成的習慣。」蘇嘉修自豪的說。
毅力和分享是不斷學習的動力
大成長城副總經理蘇嘉修,每天清晨4點就出門跑步運動,即使出差在外地,也隨時在行李箱中,多準備一雙慢跑鞋。他已經持續這個運動習慣,超過30年,從年輕一直到現在,不曾中斷。這個運動所磨練出來的毅力,正是他能夠不斷學習的根基。
當問到蘇嘉修覺得最推薦哪一本書時,他反而說:「每個月都會找很多書來看,這個月剛看完《影印紙的背面不要用》。」這本書是大成內部讀書會的每月推薦讀物。即使身為副總經理,工作再繁忙,蘇嘉修仍舊定期讀完每一本列在書單上的書,就像跑步一樣地堅持。
讀到書中的佳句,蘇嘉修還立刻輸入到電腦中記錄下來,作為以後對外演講或鼓勵部屬時的參考。「因為我喜歡分享,分享給別人後,就會覺得自己需要再吸收,吸收以後又可以繼續分享,成為持續學習的動力。」蘇嘉修說。
大成長城副總經理蘇嘉修認為:「透過IT 讓企業快速掌握知識和決策資訊,才能提高應變力,這是對抗金融風暴的祕訣。」
CIO小檔案
蘇嘉修
大成長城副總經理
學經歷: 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班(EMBA前身)在大成長城任職達29年,歷練過生產、銷售、採購、企畫、財務等業務,轉任過15個部門以上,是大成長城的119救火隊。2002年主導「集團知識暨學習中心」成立,推動知識管理與數位學習。2005年接掌資訊處,成功在9個月內完成集團ERP系統的上線。
公司檔案
大成長城
●成立時間:1957年10月(1978年5月20日上市,代號1210)
●主要業務:毛雞、消費食品(飼料、生鮮雞肉製品、雞塊等)、生技產品(如雞精)、沙拉油等油脂產品等
●資本額:42億元
●年營收:大成集團554億元、大成長城公司178億元
●董事長:韓家宇
●總部:臺南縣永康市蔦松二街3號
●員工人數:1318人
資訊部檔案
●資訊部門名稱:資訊處
●資訊部門分工:MIS部與KM部
●資訊部門人數:約10人
●每年IT預算:2300萬元
IT部門大事記
●2002年11月:設集團知識暨學習中心
●2003年1月:集團公文系統上線
●2003年3月:SmartKMS知識管理系統上線
●2003年11月:獲得經濟部工業局『產業知識管理技術輔導與推廣計畫』獎助60萬
●2004年6月:e-learning數位學習系統上線,並獲得經濟部工業局特優獎勵
●2005年10月:SAP集團ERP系統正式上線
●2006年10月:HR&BW系統上線
●2008年4月:合併報表系統上線
熱門新聞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