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IBM在臺灣賣給企業的第一臺主機,這臺當時還很先進的IBM單元記錄機器,被一臺牛車拖著運進臺灣糖廠,要用來處理蔗糖外銷業務的帳目與外匯資料。

1969年,現任臺灣糖業資訊處處長陳永村加入臺糖,當時他領取的第一份薪水單據就是用打字列印出來的,由此可以看出臺糖對於資訊科技的倚重。

陳永村說:「1971年臺糖有1萬6千名員工,現今員工人數則只剩下4千人,但要處理的業務不只是製糖,還包含了零售、油品、量販、生物科技等眾多複雜的業務,若沒有資訊科技的幫忙,是無法做到的。」但是,更鮮為人知的是,臺糖的資訊部同仁大部分都曾經是製糖生產線上的作業員。

在臺灣生產蔗糖,因為人事成本不斷的上揚,也讓製造的成本跟著提高。若以蔗糖1公斤售價15元來看,在臺灣製造的話,1公斤的成本就要30元,因而臺糖藉由不斷關閉糖廠,以避免不斷的虧損。

隨著糖廠一一的關閉,這些員工因而沒有工作,臺糖在避免裁員的前提下,將這些製糖的人員轉任至其他部門。陳永村就是因為這樣的關係,由人資部門轉調資訊部門,而資訊部門有部分同仁甚至曾經是糖廠的作業員,現今,臺糖的資訊人員有超過四分之三是來自非IT領域,陳永村表示,他們的表現並不輸IT背景出身的資訊人員,他說:「成就感是我們這些藍領階級轉業成功的關鍵。」

特殊的企業環境,人才的選用不得不從內部尋覓

臺糖屬於公營事業,在人員的招募上有其尷尬的處境。臺糖的員工不能算是真正的公務員,沒有公務人員的終身俸福利,但起薪卻必須按照公務人員的職等來計算。陳永村回想35年前剛進入臺糖資訊部門時,月薪只有1千7百元,當時資訊科技逐漸起步,也是相當熱門的新興產業,資訊人員的起薪都比起其他行業高,當時民間企業的資訊人員起薪就是3千4百元,但臺糖受限於組織的規範,資訊人員的薪水必須按照公務人員職等給薪,不會因為是擔任資訊人員,薪水就會比較高,相較於一般民營企業,臺糖資訊部門的薪水足足比別人少了一半。

時至今日,臺糖資訊部門的起薪也低於一般行情,以大學畢業的新鮮人為例,起薪只有2萬4千元,一般來說,目前一般民營事業的資訊人員起薪都能達到3萬元。

不只是起薪較低,就算有新鮮人願意進入臺糖的資訊部門,通常也是把臺糖當作跳板。由於臺糖的系統都是自行開發,IT人員可以藉此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但練就一身功夫後,這些新鮮人就想要轉任民間企業,陳永村說:「臺糖的資訊部門就像是訓練機構,有些人幾乎只留1年就離開臺糖,根本留不住人才。」

由於臺糖處於公營事業尷尬的角色,不僅外部人員不好尋覓,甚至連高考人才也不願意待在臺糖,陳永村任職臺糖資訊部門的35年內,過去每年都會找高考進來的人才,但同樣不到一年這些高考人才就會離開臺糖,「臺糖的福利比不上一般公家機關,高考人才難以留住。」陳永村說。

人才招募與培訓一直是臺糖資訊部門面臨的挑戰,解決之道就是訓練自己的員工轉業,如同陳永村般,一開始他進入臺糖是任職於人資部門,後來才轉調資訊部門,一做就是39年。

以陳永村來說,他跟資訊部門的多數同仁一樣,先經過36小時的內部培訓,一步一步慢慢學習IT相關的知識。但資訊工作進入門檻畢竟是比較高,更何況這些製糖人員的工作屬性與資訊工作有著天南地北的差別,於是,臺糖在1991年與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合辦第一屆資訊專修班,來彌補人才不足的窘境。

歷經2年的培訓,這些基層的勞動工作者一舉轉變為白領階級。臺糖第一屆資訊專修班就培養出35名資訊人員,沒想到今日,這些資訊人員都已經是臺糖資訊部門的中階幹部了。「相較於從外部尋覓的人才,內部轉任的同仁,不但穩定性佳,更願意為公司付出。」陳永村說。

陳永村回想到2004年,當時臺糖正在進行大型主機的轉換,從IBM的大型主機轉換至IBM的AS/400主機,每一個程式都得一行一行重寫,資訊人員的工作量相當繁重,然而,大型主機轉換的重責大任,都落在這批轉任的IT人員身上。

當時這些IT人員相當辛苦,曾經有1名IT人員創下3、4天都不曾回家睡覺的記錄,IT人員幾乎不眠不夜進行系統的轉換,陳永村表示,轉任的IT人員相較於高考或是外聘的新鮮人,抗壓性與認同度更高。

為何轉任的IT人員更願意為工作上付出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成就感」。當時陳永村與這些轉任的IT人員詳談時,他們表示,過去在糖廠的工作中,大都只是負責基本的作業,根本就沒有成就感,但現在撰寫一套系統,就可以影響到許多人,這樣的成就感是過去無法體會的,再加上,過去的工作內容屬於傳統產業,糖廠一座一座的關閉,根本看不到未來的發展,也因此,透過這一次的轉任,也改變了這些轉任資訊人員的人生方向。「從藍領到白領,同仁找出人生新的方向。」陳永村說。

這些轉任的人員,不只努力投入工作,更願意學習IT相關領域的知識,有一名員工就曾自費15萬元去學習Oracle的相關技術。「成就感是同仁願意付出的泉源,更是投入工作的動力。」陳永村說。

由於內部轉任的成效相當良好,於是臺糖資訊部門於4年前再開辦第二屆資訊專修班,培養出31名IT人力。更在去年從別的部門吸收了15名同仁,「臺糖資訊部門需要相當多的人力,由於當初無法留住外部人才,只好從內部人才調任,至今日內部調任的人才已經成為臺糖資訊部門的主力。」陳永村說。

因應民營化,臺糖IT架構從中央集權走向分權

對於臺糖,今後最大的挑戰就是民營化。之前轉任的資訊人力則是彌補民營化之後所需要的資訊人力。

臺糖於2004年大幅調整組織,區分出8個事業部與8個區處,事業部包含量販、油品、生技、商銷、休憩、精緻農業、砂糖與畜殖;區處主要負責管理臺糖在全臺各地的土地,由於臺糖在全臺就擁有6萬公頃的土地,這些土地都是屬於國家的財產,無法民營化,但各事業處則是臺糖未來民營化的目標。

民營化代表著這些事業部未來都能獨立成為一家公司,也代表著每個事業部都需要有獨立的資訊部門,先前內部轉任彌補了資訊人才不足的窘境,但走向民營化,臺糖的資訊架構也必須改變。

從組織人力來看,過去臺糖都是採用中央集權式資訊架構,各個部門所需要的系統都是由資訊處統一負責建置與維運,但走向民營化後,臺糖則是在各事業部安排常駐的資訊人力,目前臺糖除了處本部擁有46名資訊人員之外,在各事業部與區處共安排了54名資訊人員。

這麼一來,屬於各事業部相關的資訊系統,則全部委由各事業部的資訊同仁負責,若是攸關臺糖跨處室的整體資訊規畫,則是由處本部負責執行,這也讓各事業部的資訊同仁有更大的自主權。「強化事業部的自主權,就是為了民營化做好準備。」陳永村說。

陳永村表示,臺糖的資訊業務差異很大,比方說蔗糖事業部就與量販事業部有很大的差別,在臺糖擔任資訊主管就像在管多家公司,而IT架構也伴隨著民營化逐漸走向分散式架構,過去,臺糖都是採用中央集權的IT架構,1臺大型主機就能執行全公司所有的業務,但隨著臺糖的民營化,走入事業部的組織架構,傳統的大型主機無法滿足臺糖未來的發展。

於是,臺糖從大型主機架構走向AS/400主機,每個工廠都會有一套AS/400的主機,雖然伺服器都是集中在臺糖資訊處,但可以看出是為了民營化做好準備,AS/400還不算是開放的主機架構,至今日,臺糖許多系統都運行在x86伺服器上。「民營化,將讓臺糖的資訊架構更加開放。」陳永村說。

 

這是臺糖資訊處處長陳永村於1969年領取的第一份薪水單據,時的臺糖就已經用電腦打字列印出來,可看出臺糖對資訊科技的倚重。

 

臺灣糖業資訊處處長陳永村說:「強化各事業部的資訊自主權,就是為了民營化做好準備。」

 

CIO小檔案

陳永村

臺灣糖業資訊處處長 

學經歷: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畢業後,於1969年加入臺灣糖業人力資源部門,並在1973年加入臺糖資訊部門,一路歷練資訊處組長、副處長至今日的處長職位,在臺糖任職超過39個年頭,許多臺糖的資訊系統都是由他開發,再加上,臺糖於1957年就開始走向資訊化,在臺糖數十年的資訊工作經歷,更見證了臺灣資訊科技的發展軌跡。

 

公司檔案

臺灣糖業 

●公司創立時間:1946年
●主要業務:砂糖、量販、生物科技、精緻農業與健康食品等
●總部地址:臺南市東區生產路68號
●員工人數:4,200人
●年營收:380億元
●董事長:胡懋麟

資訊部檔案

●部門名稱:資訊處
●資訊部門最高主管職稱:處長
●直屬主管職稱:總經理
●IT預算:6千萬元
●資訊部門人數:100人
●資訊部門分工:系統控制組、網路技術組、處本部、系統開發組共46人,此外,還包含各事業部共54位IT人力

IT部門大事記

●1954年:財會系統上線、農場及農機管理系統
●1956年:物料管理系統
●1963年:人事系統、土地管理系統
●1964年:資金管理系統、資本支出管理系統、產副品帳務系統、分糖系統
●1967年:固定資產作業系統
●1974年:契約蔗園農貸系統
●1987年:股務管理系統、材料採購及帳務管理系統
●1991年:工務製糖系統
●1992年:煉糖管理系統
●2000年:產運銷系統、臺糖行政管理自動化網站系統
●2005年:資訊處業務管控系統、顧客意見管理系統、工安環保系統、員生宿舍管理系統
●2006年:責任中心、公共設施維修提報系統、採購案件進度管理系統
●2008年:跨事業部產副品對帳平臺系統、帳號管控系統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