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有許多人對於徵信業都有錯誤的印象,多數人經常會把一般的跟監、抓猴和企業徵信混為一談。
臺灣成立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企業徵信業者中華徵信所長期專注提供企業徵信服務。該公司總經理張大為表示,個人徵信和企業徵信關注的範圍不同,企業徵信服務可以成為企業進行營運決策時的判斷基礎,還有許多歐美國家或日本等企業,甚至會透過定期對往來的客戶、供應商等進行企業徵信,藉此來了解這些公司的營運狀況,作為後續商務往來的重要參考依據。
張大為認為,一個好的、可信任的企業徵信服務,就是企業為自己公司的未來營運與商務決策買保險。
為了提供良好的徵信和鑑價服務,中華徵信所導入IT工具來加速大量資料轉化成資訊的過程,張大為表示,之後再透過有經驗的研究員針對各種徵信數據進行專業解讀,來對企業提供建議和分析結果。
導入IT工具,讓研究員更能專注政策分析
由於以往許多企業所需要的資訊都是分散的,甚至是需要透過一些特定的管道,才能拿到相關的內容。
張大為坦言,因為相關資料蒐集不易,早期的企業徵信其實就是幫企業當跑腿者,主要任務就是幫忙企業蒐集、整理許多分散在不同機關單位,甚至是各種公、民營的工、公協會資料。他指出,當這些四散的資料經過研究員分析、整理後,就可以產出一份建議報告書,這也是中華徵信所過去50年來,一直持續在做的事情。
隨著各種資料逐漸e化,也有各種公開管道可以取得,為了讓相關的資料蒐集更有效率,中華徵信所很早就引進相關的e化工具,協助資料的蒐集和整理,例如,許多政府部門的資料,以往必須親自到各機關進行紙本資料的查詢,但現在,隨著政府的e化發展,也主動公開許多資訊給民眾使用,中華徵信所就可以透過網路,或者是利用各種相關的IT工具和政府部門、各種公民營工、公協會的系統做介接。他說,透過e化,中華徵信所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幫企業蒐集到所需要的各種相關資料。
中華徵信所1年接受企業委託進行的企業徵信報告,平均約為180~200件左右。這類的企業徵信,除了上述可以蒐集到的資料管道外,研究員還會親自去拜訪客戶,透過面對面的互動、訪談和分享資訊的過程,讓研究員可以更了解這間企業的營運狀況。
人腦的記憶力畢竟有限,張大為說,各種IT工具除了協助中華徵信所的研究員做各種的資料蒐集和分析外,該公司也很早就建置各種相關的企業資料庫。他指出,中華徵信所經過這50年來各種企業資料的累積,已經建置了一整套完整的企業資料庫,來協助研究員的分析工作。
中華徵信所除了做企業徵信外,還提供許多企業鑑價、估價的服務,張大為表示,為了維持鑑價服務的客觀性,能夠做到真正反映市場價值,所有報告在正式送達客戶手中前,都必須被安全妥善地控管,「而各種先進的IT工具,可以協助中華徵信所做到安全管控。」他說道。
舉例而言,一份徵信或鑑價報告從接受企業委託開始,中華徵信所就會利用既有的案件管理系統,做到利益迴避和客戶保密的管理;當開始進行企業徵信或鑑價服務時,既有的企業資料庫和各種最新資料的蒐集,就可以透過相關的IT工具,進行各種資料的蒐集、分類和分析。
當研究員完成該份徵信或鑑價報告後,有時候,會透過電子郵件提供一份非正式版的資料,提供委託的企業客戶先行參考,這時候,就必須利用各種加密和防護的IT工具,包括版權控管、浮水印、加密等機制,避免相關的資料透過電子郵件外洩;在最後紙本鑑價報告出爐前,資料庫中相關電子資料都必須做到避免被竄改。
張大為表示,中華徵信所最有價值的資料,就是歷經50年來所累積的企業資料庫。而這個資料庫,除了可以產出每年的5千大企業的排名和經營績效好壞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延伸應用,例如,要找出一個體質好的企業,除了透過既有的營業額資料,還可以分析周轉率、單位產值等各種分析指標,這些都可以透過既有的資料庫作延伸的分析與應用。
為企業量身訂製分析服務
多數企業面臨的產業環境變數多、變化大,企業如何能夠在產業發生大規模變化前,就能夠事先掌握甚至提前預防,張大為說:「一個可以定期並即時提供企業動態的產業分析,就可以扮演重要的關鍵。」
為了發揮企業徵信服務最大的效益,張大為希望中華徵信所在既有的企業資料庫基礎上,透過和企業以系統介接的方式,即時產出客戶所需的企業報告,例如,設定各種關鍵字,真正做到為客戶量身打造的產業動態分析。
因此,他對CIO最大的期許便是,希望CIO能夠在其IT專業基礎上,帶領中華徵信所運用各種IT工具,為企業提供各種創新的產業分析服務,協助企業做到制敵機先、有備無患的境界。
公司小檔案
公司名稱:中華徵信所
成立時間:1961年
資本額:9.66億元
員工人數:約100人
IT部門人數:7人
熱門新聞
2025-01-02
2024-12-31
2025-01-02
2024-12-31
2025-01-02
2025-01-02
2024-12-31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