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基證券和台証證券在2009年12月完成合併事宜,這也是近年來,證券業資產總額最大的一起併購案。凱基證券董事長魏寶生表示,凱基、台証證券合併後,市場占有率躍升為全臺灣第二大券商。
在凱基、台証證券合併後,才擔任董事長的魏寶生認為,除了合併後,全臺灣擁有88家分公司之外,凱基證券最大的利基點在於,凱基證券是臺灣少數對於亞太區業務有整體布局的證券業者,光是在泰國和香港就有109個營業據點,也在泰國掛牌上市,對於亞太區的整體業務發展,都有很大的助益。
面對營運規模不止侷限在臺灣的凱基證券,該公司在面臨和台証證券的併購時,魏寶生心中非常的清楚,在影響併購案成功的各種變數中,「人」和「IT」是兩家券商能否合併成功與否的最大關鍵。
兩家公司合併,IT系統整併是重要關鍵
台証證券原本就是比較偏重B2C的業者,而凱基證券則是偏重B2B的業者,在這起併購案進行時,魏寶生表示,不論這中間面臨怎樣的調整,至少都會有一半的人,必須重新適應和調整其新的作業模式。因此,要達成兩家公司合併後的綜效,人與IT的整合便攸關成敗。
不可諱言,相較於銀行和保險業者,臺灣證券業在IT的應用與建置上,特別強調速度和穩定性。魏寶生說,不論最後決定採用哪一家公司的IT系統,都不可能違反「速度」和「穩定性」兩大原則。至於人的問題,合併若要能夠成功,做到相互尊重是成功的基礎。
他認為,凱基證券雖然是存續公司,但台証證券B2C的業務型態,卻是凱基證券之所以併購的重要關鍵。他說,為了強化凱基證券B2C的營運模式,在歷經各種跨部門和平行部門的溝通協調後,決定採用台証證券原本的IT系統,並由台証證券的同仁主導合併後的IT系統規畫。
這次的合併案,對於凱基證券也是一個轉變的契機。舉例而言,凱基證券因為布局亞太地區,也因此相較其他本土同業,更容易接到許多外資的訂單。
魏寶生表示,接外資單對於公司營收雖然是正面的影響,但最大的風險則在於,既有的IT系統是否有辦法承接這麼大量的訂單?因此,魏寶生說,看好未來公司合併後的爆發力與發展動能,凱基證券也決定趁合併之時,大幅度提升整體的IT系統效能。
CIO必須到董事會報告,一年至少兩次
雖然說,「人」和「IT」是公司合併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但魏寶生認為,IT系統決定了公司人員的作業流程,當IT系統確定發展方向的同時,也是公司同仁藉由改變工作流程,融入合併後新公司的時候。
因為IT系統影響公司業務同仁的作業模式,魏寶生說,在凱基證券裡,IT部門同仁從規畫到推出一套系統時,絕對不能閉門造車,做出一套只有IT部門同仁操作方便的系統。
因此,IT部門每每要規畫、推出一套系統時,都必須和業務部門做很多的溝通、協調,甚至,當有重要的IT系統推出,對公司營運或作業流程會造成很大改變時,魏寶生還會要求資訊部門最高主管,必須到董事會做報告,報告內容大致包括:為什麼要推出這套IT系統?這套IT系統對於公司營運會造成何種影響等等。
魏寶生說,或許很多公司的IT部門最高主管不見得有機會,或被要求必須到董事會報告,但以高度依賴IT系統平穩運作的凱基證券而言,平均IT部門最高主管一年要到董事會報告2次。他指出,這樣的報告形式,意味著董事會對於IT系統對公司營運發展的重視,更多時候,當公司管理階層更了解IT部門努力的同時,也會形成一種正面的鼓勵效果。
臺灣證券業也同時面臨另外一種重大的挑戰,那就是法規遵循的要求,經常是IT系統轉變的重大推動力。因此,魏寶生表示,當CEO和CIO在協調公司的IT系統發展走向時,為了確保公司發展的合法性,經常必須將負責法規的風險長納入討論。也因為法規的變動經常帶動IT系統的變動,他認為,在證券業工作的IT部門同仁,經常要面臨很大的工作挑戰。
此外,許多新型態業務的推出,也和IT部門息息相關。魏寶生說,例如,財富管理業務的推出,就會改變凱基證券原有的業務型態,IT系統勢必得在短時間內,推出符合公司營運發展所需的IT系統。這樣的挑戰,不只是IT部門同仁的壓力,也是IT部門同仁成長的動力。
「IT系統其實是凱基證券的心臟。」魏寶生說,只有當心臟正常運作時,才能透過加壓,將血液運轉到全身;同樣的,只有當IT系統運作正常時,所有的交易資訊才能夠正常的傳遞到全公司所有的人和部門。
因為IT系統對於凱基證券是非常重要的,公司高層,尤其是CEO,為了更了解IT部門同仁,甚至於能夠和IT部門同仁有更好的溝通,在公司舉辦壘球競賽時,總經理往往都是加入IT部門的那一隊。魏寶生說,這就是一種公司希望能夠更了解IT部門同仁,希望IT部門同仁能夠為公司創造更大價值的正面例證。
公司小檔案
●公司名稱:凱基證券
●成立時間:1988年
●資本額: 320.72億元
●營收規模:123億(2011年11月底)
●員工人數:3,000多人
●IT部門人數:115人
熱門新聞
2025-01-02
2024-12-31
2025-01-02
2024-12-31
2025-01-02
2025-01-02
2024-12-31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