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愛爾達科技是一家必須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的網路公司,現在,它撐起了一片天,開創出自己的美麗新世界。愛爾達科技在2000年成立的時候,原本只想專注在電腦與手機兩個平臺的影音內容提供,沒想到2008年的一個大轉折,「愛爾達電視臺」從此誕生,首創HD高畫質電視頻道。今年的2012倫敦奧運賽事轉播,甚至是由愛爾達取得臺灣區總代理,然後再由愛爾達授權給其他媒體播出。

愛爾達跨足電視頻道經營,「從過程到結果都始料未及,市場環境的變化實在太快,愛爾達能夠有今天這種發展格局,就算是做夢都不可能會夢到。」愛爾達科技執行長陳怡君說:「一切都是因緣際會」。

回首當初,公司剛成立的時候,首要之務就是做好中華電信HiNet加值服務的寬頻影音供應商這個角色,由於雙方合作緊密,長達6年脣齒相依,中華電信因而入股,並且持有愛爾達31%持股。在共同看好網路影音內容發展趨勢的情況下,決定爭取奧運轉播,然而,最終卻因電視頻道經營管理條款限制,要求黨政軍全面退出媒體,使得中華電信退出愛爾達。

陳怡君既是愛爾達的創辦人,也是愛爾達的股東,更是愛爾達的專業經理人,她必須在14天內與所有股東協商,並且取得最大共識,做出對公司營運最有利的抉擇,才不會錯失申請奧運轉播的機會。最後,愛爾達決定壯士斷腕,接受大股東退出,獨自爭取奧運轉播。這個步步驚魂的決定,不僅讓愛爾達的事業從此延伸到電視頻道經營,更讓愛爾達的經營邁向另一個里程碑。

公司營運就像是一支球隊,隨時都要懂得補位

愛爾達跨足電視頻道經營以來,原本只有3個電視頻道,除了體育臺是屬於即時性的節目之外,影劇臺與綜合臺通常不是即時播出的節目。然而,這一次倫敦奧運轉播卻同時有15個頻道即時播出不同的賽事節目,要如何掌控15個頻道賽事與廣告等商品播出的順暢度,是任何一個電視頻道經營者都未曾面臨過的挑戰。

尤其愛爾達現有的營運規模,不可能養太多人,但是,在奧運轉播期間又需要很多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想辦法用IT技術來彌補資源與人力不足,透過標準作業流程來落實策略。」陳怡君說,倫敦奧運轉播期間,一開始大家亂成一團,因為大家都把問題丟給負責協調的主控,但這是不對,當下只好想辦法重新分工。例如字幕的作業,就由IT單位提供系統平臺,讓各頻道負責人輸入字幕,然後經由網路傳輸到後臺,再由主控依排定時間播出字幕。

陳怡君所帶領的愛爾達經營團隊,有一半以上都是創始成員。她說:「我們是一個由臭皮匠組合而成的夢幻團隊,不見得每個人都有高學歷,具有多麼豐富的經驗,但是我們非常注重團隊精神。公司營運就像是一支球隊,隨時都要懂得補位,否則球落在三不管地帶,沒人看到就是輸了。」陳怡君說:「我們寧願彼此重疊也不要互相遺忘」。

愛爾達為順利完成任務,在賽事轉播前做足準備,沙盤推演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但賽事正式開打沒多久,就接連出現問題,陳怡君當下決定從英國返回,親自坐鎮指揮。

不斷衝撞,才能突破框架與限制

下一個5年,愛爾達將開啟新的一頁。陳怡君表示,「愛爾達是網路起家的公司,自然具有科技人的基因與精神,在愛爾達,永遠沒有理所當然的事,也沒有無法突破的限制,我們是一個很愛彼此衝撞的團隊,不會認為衝撞是一種傷害,這種科技人的因子,是愛爾達不斷創新的養分,經年累月的衝撞與磨合,成為愛爾達持續突破的關鍵。」

陳怡君強調,營運團隊必須深入了解公司的發展方向,才能清楚掌握每個部門每個人要扮演的角色。以IT技術團隊來說,就必須非常熟悉而且了解企業經營管理的每個層面,才能在適當時機提供可用的作業平臺或工具,來增進每位同仁的工作效率。

比如說,需要知道每個節目每天的收視率排序時,IT同仁能夠立刻掌握需求,著手開發開發程式去抓取所需要的資料,即使功能非常陽春,依舊可以讓同仁知道各節目的收視表現,進而讓前線員工可以根據這些戰情資訊來調整節目,連續4年下來,愛爾達已經累積了相當豐富的數位影音內容與收視觀眾的觀看行為。這種戰力展現,不會只是曇花一現,它會成為愛爾達的基因。


公司小檔案

● 公司名稱:愛爾達科技
● 成立時間:2000年4月8日
● 營收規模/資本額:5億元/1億5千萬元
● 員工人數:140人
● IT部門人數:28人
● 每年IT預算:5,000萬元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