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磁帶櫃(Virtual Tape Library,簡稱VTL)是近年來興起的眾多磁碟備份(Backup to Disk)解決方案中,最受矚目的一項,雖然VTL問世的時間不過兩年多,在國外卻是相當熱門的產品,最知名的例子是生產克流感的瑞士羅氏藥廠(Roche),透過VTL改善ERP系統、檔案伺服器、郵件伺服器共24TB資料的備份/還原效率。從市場面來看,幾乎所有主要的儲存設備供應商都有VTL產品線,包括外接式磁碟儲存系統的三大龍頭EMC、HP、IBM,以及磁帶儲存設備大廠Sun StorageTek、Quantum、Overland等。

相較於國外的炙手可熱,VTL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對大多數企業IT人員來說,VTL仍是陌生的名詞,真正了解這項技術以及所能帶來效益的人並不多。事實上已經有不少廠商在國內市場推出VTL,也有用戶導入VTL的成功案例,我們將在這期的企業採購特輯中一一介紹,並實機測試其中三款產品。

磁帶的問題-速度慢、可靠度低

「有備而無患」早已是資訊管理人員的基本觀念,在部署與管理任何資訊服務時,備份必然是要納入的重要環節,不過執行備份工作時,必然會對應用程式的運作造成影響,有時候甚至必須讓應用程式暫時停止服務一段時間,備份才能順利進行,這段因備份工作導致的服務中斷時間稱為備份窗口(backup window)。

為了避免系統的正常運作受到影響,系統管理者多半會利用夜間或假日等離峰時間進行備份,然而隨著資料量不斷膨脹,備份所需的時間越來越長,許多人發現如果繼續使用傳統的磁帶備份方式,備份速度實在太慢,已經不能在既定時間內完成工作。

另一方面,磁帶的可靠度也是備受質疑的,用過磁帶機的人都知道,磁帶有三怕-怕潮、怕摔、怕強磁。潮溼的環境容易使磁帶發霉,若要長期存放必須置於恆溫恆溼的磁帶箱內;現今磁帶的磁錄密度都相當高,一旦不慎從高處摔落地面,就會導致磁頭定位不準,讀取不到資料;磁帶不能接近強力磁區更是基本常識,被磁化的磁帶經常是導致還原失敗的原因。長時間存放的磁帶必須按時回帶,磁帶機的讀寫頭也得按時清洗,確保萬一需要復原時,磁帶能正常被讀取。

以磁碟備份為基礎衍生的技術

雖然磁帶有這麼多的問題,由於磁帶可以離線保存,又是單位成本最低的儲存媒體,堅守資料最後一道防線的地位不曾動搖。直到近幾年來,低價、大容量的ATA硬碟開始盛行,由於硬碟的存取速度快,加上在RAID保護之下,可靠度也相當高,企業用戶不約而同開始思考,利用硬碟取代部份磁帶功能可能性,在需求的帶動下,市場上吹起一股磁碟備份的風潮,儲存供應商紛紛推出各種基於磁碟的備份解決方案,虛擬磁帶櫃(Virtual Tape Library,簡稱VTL)是其中之一。

虛擬磁帶技術的起源相當早,在過去大型主機時代,就已經有利用硬碟取代磁帶來增加備份效率的概念,不過由於當時的硬碟容量小,價格也相當昂貴,僅有少數如IBM、StorageTek等廠商推出專門給大型主機使用的虛擬磁帶櫃。直到兩年多前,磁碟備份方案開始嶄露頭角,FalconStor、Overland等廠商紛紛推出針對開放平臺設計的虛擬磁帶解決方案。

虛擬磁帶的技術原理並不複雜,說穿了就是運用儲存虛擬軟體,將備份伺服器連接至磁碟空間的SCSI訊號,模擬成磁帶機的表述格式,「欺騙」作業系統和備份軟體,誤以為連接到的是一部實體的磁帶裝置。早期虛擬磁帶方案只能模擬單機,稱為VTD(Virtual Tape Drive),隨著技術逐漸成熟,已經能夠「模仿」大型磁帶櫃的多組磁帶機、機械手臂(Robotic)、磁帶條碼(Barcode)、循環換帶等完整功能。

VTL的三種類型

目前市場上的虛擬磁帶櫃依照架構不同,大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磁碟陣列型(Disk Array Based)、應用伺服器型(VTL Appliance)、備份軟體型(Backup Software)。

磁碟陣列型

顧名思義,它是以磁碟陣列為基礎發展的虛擬磁帶櫃,透過內建於磁碟陣列控制器(RAID Controller)內的虛擬軟體,將儲存空間模擬成磁帶櫃具備的所有特徵。這類型的虛擬磁帶櫃用戶以大型企業為主,採用光纖通道主機介面,支援FC SAN儲域網路環境,儲存容量通常在數十TB以上,有的甚至可達上百TB,產品有EMC Clariion Disk Library、HP StorageWorks 6000、IBM TS 7510等。

應用伺服器型

透過安裝在PC伺服器上的虛擬磁帶軟體,將伺服器內的硬碟,或是可被伺服器控制的外接磁碟陣列,做為存放備份資料的虛擬磁帶空間,最具代表性的虛擬磁帶軟體是FalconStor的IPStor VTL。由於軟體架構在標準的x86平臺和Linux作業系統上,成本相對較便宜,而且儲存裝置的限制較低,只要伺服器支援,可以採用任何SCSI或光纖通道介面的磁碟陣列,與備份伺服器端可以藉由SCSI、iSCSI或光纖通道等傳輸介面相連,部署應用上較有彈性。這類型產品相當多,國外有Maxxan SVT 100、Diligent VTF Open,國內也有精業、耐特普羅等系統整合廠商推出軟硬體合一的虛擬磁帶櫃。

備份軟體型

直接將虛擬磁帶功能整合至備份軟體內,目前僅有Bakbone NetVault支援這項功能。由於純粹是依靠軟體來達成模擬磁帶的目的,運用上相當具有彈性,不但沒有最大容量限制,可模擬的磁帶櫃數量、磁帶數量與每卷磁帶容量也都是無限的,只要儲存空間足夠,亦不限定需採用何種廠牌的儲存系統,不過這類方案的限制是無法和其他廠牌備份軟體搭配使用。

從技術上來看,或許有人會質疑VTL存在的必要性,理由是純粹要提升備份/還原速度的話,硬碟對硬碟(Disk to Disk,簡稱D2D)的備份就可以作得到,虛擬化的意義是什麼?事實上VTL的好處不光只是在效能,更重要的是在成本與管理兩個層面。

可結合磁帶備份,保障既有投資

首先是在成本方面,雖然幾乎所有的備份軟體都可以支援Disk Staging(或稱為Disk to Disk to Tape,簡稱D2D2T)功能,不過導入時必須連帶變動整個備份系統架構,備份的程序、組態、政策也必須隨之改變,在管理方面,備份軟體和備份政策的設定管理上較為繁複,如果要落實自動化備份和提升備份流程管理品質,MIS人員勢必要投注較多的心力學習,整體投入成本必然會增加不少。

相較之下,導入VTL就簡單多了,由於備份伺服器會將VTL視為真實的磁帶櫃,部署時完全不需更動原來的資訊系統架構,備份程序、組態、政策也可維持原樣,對MIS人員來說,備份/還原效能和備份品質提高,管理上的負擔卻不會增加。原本的磁帶機/櫃可以接在VTL後端,同樣可以做到D2D2T的階層式備份,保障備份設備的投資。對於原本採用舊型磁帶機備份而空間不夠的用戶,可以考慮採取VTL配合自動上帶機(Auto Loader)的解決方案,成本絕對會比採購單一臺大型磁帶櫃來得划算,而且還有提升備份/還原效能的附加價值。

VTL部署容易,無需學習新技能

運用高速、大容量的磁碟陣列來改善傳統備份機制的缺點,已經是大勢所趨,各種基於磁碟開發的新興備份技術眾多,產品更是五花八門,如何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是一大課題。如果你希望運用磁碟備份來改善備份還原速度,解決備份窗口過長的問題,又不想捨棄原有的備份策略和程序,VTL是相當合適的選擇。

本次採購特輯中我們一共測試了三款VTL,相較於磁帶機和磁帶櫃,VTL的備份還原時間大約可以縮短30%~50%。在案例報導中,東海大學在導入VTL之後,備份時間從原本的三天縮短到半天。

我們在測試時也發現,VTL的部署管理相當容易,由於備份伺服器會將VTL視為是一臺真正的磁帶櫃,而且可以自行設行磁帶櫃的型號和磁帶格式,幾乎對既有的系統架構不會有任何影響,在管理上也相當方便,由於VTL都採用簡單的圖形管理介面,需要設定的步驟並不多,不會造成管理上的負擔。

不過VTL並非沒有缺點,首先是硬碟和磁碟陣列並不具備可攜性,無法像磁帶般可以離線存放至其他地點,雖然有廠商運用IP網路複製的方式,讓VTL也能作到異地備援,但畢竟成本較高。此外,目前主流的備份軟體,授權方式都是按磁帶機數量來收費,VTL雖然可以模擬多組磁帶機,授權費必須等同實體磁帶櫃來計價,可能會因此增加用戶的成本,所幸目前新推出的備份軟體,像是Symantec Veritas Backup Exec 10d、CA ARCserve Backup 11.5,都已經改為按備份容量計價,對使用者而言是一大利多。

採購建議

VTL興起的時間雖然不長,產品種類卻不少,有意導入VTL的企業,應從備份資料量、要求的服務等級(SLA)、現有的系統架構與人力、預算等多方面加以考量。

備份資料量在10TB以上並持續成長的企業,並已經建置好完整的SAN儲域網路環境,應以EMC、Sun StorageTek等大廠的VTL為首選,雖然價格都在百萬元以上,由於儲存系統皆採用高階的光纖磁碟陣列,效能和可靠度相當高,容量的延展性也比較大。如果備份資料量在2TB以上,建議採用整合VTL軟體與PC伺服器的解決方案,這類型產品的價格約在30萬至80萬元之間,傳輸介面除了光纖通道之外,通常也支援SCSI或iSCSI介面,用戶可以自行添購硬碟或外接磁碟陣列,部署應用的彈性較高。文⊙張智鴻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