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路伺服器一直都是企業的基礎網路環境的首選,但是隨著虛擬化與各種高效能運算環境的建置需求越來越多,就不見得能承載。為了因應這些需要耗用大量處理器核心與記憶體的應用,採用4路伺服器的機會也增加了。
4路伺服器最明顯的架構特徵,當然就是擁有更多顆處理器,還有更大容量的記憶體。
4路伺服器新標竿
64核心、2TB記憶體
在x86架構下,有Intel與AMD伺服器供應處理器平臺,目前Intel提供的4路處理器,主要以Xeon E7-4800系列為主,目前這系列一共有6款,時脈從最高的2.4GHz到1.86GHz,核心數最多為10核心,而最少則是6核心。而AMD的4路處理器則是Opteron 6200系列,最多可擁有16核心,而最少有4核心。
單純以核心數來看,Intel是40核心,而採用AMD平臺的4路伺服器,最多為64核心,而以2路伺服器而言,Intel最多為16核心,AMD最多為32核心。
在記憶體的部份,目前Intel平臺的設備,最多可支援2TB記憶體,而AMD也有512GB與1TB,容量相當大。
從這些規格來看,可以發現4路伺服器最大的優勢,就是大量的處理器核心,以及龐大的記憶體容量,而企業當中需要用到這麼大資源運用的系統,包括整併多臺伺服器的虛擬化應用,大型資料庫、資料倉儲等,此外也很適合用於多核心或高時脈速需求的高效能運算的情境,例如學術研究、天氣模型模擬等。
另一個近年來較特殊的應用,就是結合繪圖卡所推出的GPU伺服器,可針對桌面虛擬化的大量導入或繪圖工作站的整併,例如本次測試的華碩RS920A-E6就是搭配了繪圖卡的強大4路伺服器。
這類應用和精簡型電腦差不多,但是藉由繪圖卡的運算能力,提供媲美工作站效能的虛擬桌面,讓遠端連接虛擬機器的使用者,不會受限於繪圖與顯示能力,我們可以將這種應用想像成工作站的虛擬化,減少實體硬體設備,卻同樣可達到專業繪圖的應用。
除了上述這些因為處理器與記憶體所帶來的差異之外,安裝4顆處理器的伺服器在機構設計與規格上,都和單路與2路伺服器有很明顯的差異。
從我們本次借測的6臺伺服器來看,剛好是Intel與AMD平臺各半,而且處理器型號、機身尺寸,以及機構設計等都不盡相同。透過這6款設備,我們可以大致看出目前市面上4路伺服器的特色與趨勢。
4U尺寸是4路伺服器的主流
在外觀上,一般4路伺服器的機身往往都相當龐大,常見的尺寸都是4U機箱,少數幾款是2U,例如本次測試的6臺伺服器,就有4臺使用4U機箱,其他兩臺則是2U的尺寸。
有些廠商甚至有1U機箱的4路伺服器,如Supermicro的SYS-8016B。
這種體積龐大的機身,其實最大的好處,不在於幫助處理器散熱,而是擁有更多的擴充空間。以本次測試的6臺伺服器來看,採用4U機箱的機種多數都有比2U機種更多的PCIe介面插槽,最明顯的,就是採用Intel平臺處理器的Dell R910與HP DL580,這兩臺設備都有將近7個與11個PCIe介面,再加上具備4U的機身高度,裝全高的介面卡也沒問題。
在記憶體容量方面,Intel平臺的4路處理器可支援的最大記憶體高達2TB,如果以目前市面上單支最大容量的32GB來看,必須要有64個記憶體插槽;而AMD平臺的4路伺服器,一般都是32個記憶體插槽,但是在可以支援的記憶體部分,則必須看伺服器廠商的支援。例如同樣是32個記憶體插槽,華碩RS920A-E6、宏碁AR585 F1,以及泰安FT48-B8812目前僅支援512GB,但Dell R815與HP DL585 G7,就可支援1TB記憶體。
記憶體安裝方式徹底改變
以機箱內部的空間來看,伺服器的機身寬度都是固定的,因此主機板上的記憶體插槽數量,不論設計得如何緊湊,都有一定的極限,以目前的設計來看,插滿32支記憶體已差不多是主機板平面可容納的極限,而記憶體的容量,隨著虛擬化、大量資料運算等需求增加,雖然現在單支記憶體的容量越來越大,但是記憶體的插槽數量需求依舊是只有增加、沒有減少的趨勢。面對這樣的狀況,目前最常見的解決方式,就是採用立體化的記憶體模組設計,也可以說是記憶體的橫向轉接模組。
這種設計,簡單來說就是將原本只能平面安裝在主機板上的記憶體,安裝模式從平面變立體,透過記憶體橫向轉接卡,將安裝位置從主機板平面延伸到4U的機箱空間。而這樣的結果,就是比一般32個記憶體插槽多了足足一倍,一共有64個記憶體插槽,因此如果採用目前最大的單支32GB記憶體,則總容量可達2TB。
記憶體可熱抽拔,還可做備援
這樣的記憶體橫向轉接相當特別,目的除了可以擁有大量的記憶體安裝空間之外,部分採用這種設計的伺服器,還額外提供了一般伺服器無法做到的記憶體熱抽換與備援。
一般伺服器都有硬碟、風扇與電源供應器等熱抽換的功能與備援機制,或是整臺伺服器的備援,而採用記憶體橫向轉接的設計,則讓記憶體也可以做到兩兩鏡像備援,這在一般伺服器上面是辦不到的。
以本次測試的HP DL580與Dell R910,以及以往測試過的捷洲Q6480來看,它們的機箱內都可安裝8個記憶體橫向轉接模組,也就是每顆處理器可以對應其中2個記憶體模組。我們只要在BIOS中設定,啟動記憶體鏡像的功能,處理器所對應的記憶體模組之間,就會兩兩備援,達到系統與資料保護的功能。不過要注意的,這是有代價的,就和建置RAID 0磁碟陣列模式一樣,就是啟動鏡像備援這個功能之後,整體記憶體容量會減少一半。
處理器插槽的位置設計,會影響散熱效果的呈現
我們打開這6臺設備的機殼,觀看內部配置之後發現處理器排列方式主要有兩種。
Intel平臺的伺服器,處理器的排列都是橫向一字排開,也就是沒有分為前後兩排,更沒有前後重疊的情況,而我們實際測試這些伺服器的處理器溫度之後發現,它們的溫度都相當穩定且一致。
而採用AMD平臺的機種,處理器插槽的位置,不論是左右交錯或前後重疊,一律分為前後兩排。一開始我們也對這樣的配置不以為意,但是在觀察處理器溫度時發現,不論是處理器待機的狀態,或是滿載狀態,位在機身後方的兩顆處理器溫度,明顯比前排的高將近10度左右。
AMD的處理器溫度固然會受安裝位置影響,但我們發現AMD的前方兩顆處理器溫度,明顯低於Intel平臺的溫度,大約在25度左右,而後排則和Intel平臺相當,都在35度上下,因此雖然受處理器排列的影響,但是整體的散熱效果仍然很穩定。
熱設計功耗與硬體配置不盡相同,耗電量也不同
本次測試的6臺伺服器,除了華碩RS920A-E6與宏碁AR585 F1使用同型號之外,一共有5款不同型號的處理器,包括Intel Xeon X7550、X7543、E7-4807,以及AMD Opteron 6276與6272等。
我們在測量這6臺伺服器之後發現,AMD平臺的耗電量明顯比Intel平臺低,在待機時3款AMD平臺伺服器都維持在260至265瓦左右,而Intel平臺的則是400至550左右,在我們讓全部核心都處於滿載的情況下,AMD平臺的耗電量則提高到565瓦左右與665瓦,而Intel平臺則是600瓦至850瓦之間,明顯高出一些。
整合網路與各種介面的I/O介面卡
在本次測試的6款伺服器中,我們發現在Intel平臺的伺服器中,只要有採用記憶體橫向轉接模組的機種,在機身後方的USB埠、網路埠與視訊埠等,都不是直接設計在主機板上,而是整合在一張卡上,並透過PCIe介面與主機板連結。
這樣的設計與記憶體橫向轉接模組類似,透過匯流排介面卡的整合,善用4U的機箱高度,並且讓主機板上可設置更多PCIe介面。
相關報導請參考「64核心、2TB記憶體不是夢:4路伺服器採購大特輯」
熱門新聞
2025-01-06
2025-01-06
2025-01-06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