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尋常住家的巷弄,看見家家戶戶張貼的春聯題字內容,大多都是祝福和祈願生活富足平安,不過,有張春聯倒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佛光山星雲大師在2016年的賀歲墨寶,上面寫著「聰敏靈巧」,據說是配合年度生肖而開示的修持方向(猴年)。
起初看到這四個字,我覺得很突兀,很難想像這是一種祝福,很多人應該也會很訝異,因為這跟社會大眾認知的佛教徒刻板印象,例如消極、被動、厭世,大相逕庭。乍看之下,聰敏靈巧是非常世俗的「處事」原則,如何跟強調出世的修行方式有關呢?
這讓我想到佛教的聖者釋迦牟尼,在初次講經說法時所提到的「四諦」,應該有不少人知道是苦、集、滅、道,除了知道裡面的意義之外,為了進一步讓更多人能夠了解內涵和寓意,還衍生了所謂的「十六行相」,其中的苦,包含:無常、苦、無我、空,先不論苦、無我等兩種主觀感受和認知,但無常和空性所意味的變動不居,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現象,而因應這樣的局勢,重點在於不要執著,但並不表示只能坐以待斃、消極承受,身而為人如果要離苦得樂,還是能夠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來因應,此時,我們當然需要「聰敏靈巧」,來達到自度、度人的目標。
因此,這四個字的應用,並非僅限於猴年,或是佛教徒,放諸四海而準,也還是適用,如果用在IT領域,倒也貼近當前的IT架構發展趨勢。
從大型主機,走向主從式架構,再到網際網路崛起而帶動了所謂的「第三平臺」,大數據與資料分析、雲端服務、行動應用、社交網路等應用,風起雲湧而來,像是系統廠商IBM,就以「大智移雲」,來囊括大數據、智慧裝置、行動應用、雲端運算等4大關鍵技術趨勢,之後,也用「A、B、C、D」來稱呼(AI、Blockchain、Cloud、Data),看來IT的世界和影響力,正不斷擴張,也從企業應用開始擴及消費應用。
然而,在整體IT架構的變化來看,從「集中」走向「分散」、從整體(Monolithic)走向細小(Microlithic)的局勢相當顯著,早先是封閉的大型主機,後來則趨於採用開放的軟硬體技術,而應用系統運作的粒度也越來越微小,從實體主機,走向虛擬化,而近年來容器應用當道、微服務開始崛起,也使得IT架構化整為零的態勢更為明顯。
但臺灣企業開始擁抱這個趨勢了嗎?在今年的iThome CIO大調查結果當中,我們看到已經有14.7%的企業採用Open API,而使用Docker的企業也超過1成,引進微服務架構的比例達到6.4%,採用Serverless架構的企業也有8.8%。
看到這樣的應用趨勢開始萌芽,很多人感到興奮,因為風向開始轉變,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但應該也有不少人持保留態度,覺得還要再繼續觀望。迎接這種新的IT架構,目前的確仍有不小的風險,不過,我想提醒一件事,企業當然必須要設法持盈保泰,達到永續經營的理想目標,然而,仍需要面對頻繁變化的挑戰和市場局勢,當你的同業、競爭對手,甚至是網路犯罪份子、駭客,也都開始擁抱這樣的技術,成為「心思機敏,機變百出」的對手之際,而企業本身透過既有的技術架構,不做任何改變,真的還能像過去那樣,以逸待勞嗎?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