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禮拜,歐美媒體如CNN電視臺、富比士雜誌、衛報,以及哈佛商業評論,都開始用一個名詞「New Normal」(新常態),來形容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過後的世界。
新常態原本是經濟和商業領域的用詞,過去常用來形容2007~2008年金融海嘯,以及2008~2012年全球經濟大衰退之後的日子。原本的日常生活,受到金融海嘯或大衰退而不正常,就算衝擊過了,生活回歸正軌,但已不再是跟以前同樣的生活,而是新的一種「正常生活」。
先前是因為全球性的經濟衝擊,但這次,則是武漢肺炎全球疫情帶來的影響。
儘管疫情到了4月下旬,還在持續發威,但是這些媒體,已經開始預測全球疫情過後,日子回不去了。生活總是會往前走,關鍵是會如何改變?
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區總監Hans Kluge的觀察,點出了最核心的改變。他在4月16日於WHO歐洲官網上說,疫情仍有許多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需要毅力和耐心,沒有回歸日常的捷徑。所以,任何邁向新常態的作法,都必須遵循公共健康原則,再搭配經濟面以及社會面考量。
公共健康原則,將成為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新指南,你不能只為自己,還得為他人而活。因為大規模傳染病真正的代價,不只是確診者的治療成本,而是人人都得為染病的風險付出代價。兩名學生確診,師大全校停課兩周。英國宣布全境封鎖3周時,確診人數約6千6百多人,但影響了6千多萬人非必要不能出門。對產業的衝擊更大,除了民生用品,其他百業全面蕭條。
在有效疫苗問世之前,許多國家只能要求人們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來對抗疫情擴散,但是,一旦爆發社區感染後,人傳人風險值大增,就只能採取封城鎖國策略。
為此,Google和蘋果聯手要開始打造,可匿名保護隱私的確診者接觸史比對技術,預計5月中旬,內建到兩大手機平臺中,透過科技更精確找出高風險染病者成了新手段,只要找到接觸過確診者的少數人進行隔離就好,不需要人人都得居家隔離。
臺灣也有類似技術,但4月底就會上線,行政院找來臺灣AI Labs開發的社交距離App,就是這樣的工具,透過手機藍牙技術,彼此蒐集匿名化的接觸識別記錄,分散儲存到各自手機來避免隱私侵犯,搭配確診者自願公開的匿名識別記錄,就能判斷自己是不是接觸過確診者的高風險感染者。
即使有種種高科技抗疫手段,沒人能預測,自己的員工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確診者,只好先做好準備。
遠端工作能力、大規模居家辦公機制、視訊會議工具、網路協作平臺、甚至數位銷售通路,都成了每一家企業現在必備的能力。
網路趨勢女王Mary Meeker更在4月16日中,突然發布了一份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的分析報告。在報告中指出,科學家、工程師和領域專家成為主角,尤其是創新的科技公司更是帶頭對抗疫情。居家辦公成為常見形式,讓工作和生活要重新拿捏平衡,企業數位轉型也會加速。
她觀察,這波疫情將會促成企業大量將線下活動搬到線上,業務功能要能上雲,剛性需求產品更搶手,更容易線上曝光才能服務顧客,得用更少接觸的管道來派送產品給顧客,更有效數位化的生意才能變成產品,還要有更廣的社群媒體存在感等。
就如同這份報告用「我們的新世界」(Our New World)為題來形容,我們熟悉的世界,將變成不同於過往的「新」模樣,「我們終究會度過疫情,但生活將不再一樣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