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COVID-19疫情在6月中開始出現明確趨緩的現象,然而,Omicron新型變異株BA.4、BA.5崛起,隨著相關管制措施的鬆綁,是否會造成全球疫情大爆發,仍是眾人擔憂的可能狀況,因此,實際上,短期內應該還是無法回到2020年之前,所有人仍有心理準備,隨時回到需居家隔離的狀態,而這種參雜部分人員實體辦公、部分人員在家上班且透過網路協作的模式,被稱為混合辦公(Hybrid Work)。
關於這項工作狀態選擇,6月底終於有臺灣調查數據出爐。根據104人力銀行旗下104玩數據對808位求職會員6月中網路問卷調查,比較2021、2022年臺灣企業上班模式,例如,在家辦公(WFH)這兩年都是5%,2022年進公司工作的比例不增反減,從30%降至22%,混合式工作從65%增加到73%。
放眼全球而言,員工傾向混合辦公的確是大勢所趨。根據網路設備大廠思科今年1到3月進行的調查顯示,對於27個市場區域的2.8萬全職員工而言,71.2%的人偏好混合辦公,也就是結合遠距上班與到公司辦公室上班,就算是最年長的嬰兒潮世代,也有68.3%傾向混合辦公,而且並未因為性別、工作資歷而有顯著差異;以區域來看,臺灣是當中最支持混合辦公的,以73.3%的比例居冠,從混合辦公獲益最大的前三大區域,依序是印尼、香港、中國,都有8成以上的員工認可。
而就效率與產出狀況來審視在家上班的狀況,104玩數據的調查顯示,認為WFH效率比進公司差的去年比例是32%,今年比例升高至39%,認為WFH產出比進公司差的去年比例為26%,今年比例增加到30%。
事實上,今年因為前幾個月的疫情大爆發,臺灣經歷第二波大規模在家辦公浪潮,理應大家更駕輕就熟,但對此狀況的反應竟是不滿比例上升、滿意比例下降,顯然有些問題並非靠熟練就能解決。
此份調查也列出影響在家上班效率與產出的三大原因,幾乎都與溝通有關。首先是線上會議大家搶話、不講話,甚至是斷訊問題,這類狀況以34.5%高居第一,其次是公司未有更完善的遠端工作規範,以及遠端設備未升級,比例均為33.3%。
在思科的問卷調查研究中,並未著墨在這些問題的探討,而是聚焦在分析混合辦公成功的因素,他們歸納出4大重點,分別是:彈性的工作排程、增加科技的使用、大幅縮短通勤時間、善用虛擬會議與協同合作工具,具體而言,會是3大驅動力,例如優質的技術與技術支援、主動提供協助的管理風格、彈性的工作時間安排,這背後需要相應的技術投資、優秀的公司與團隊文化,以及源於領導力所提供的協助。
思科在這裡也列出一些新型態協同合作的現象,可能會影響混合辦公成效。首當其衝的是同時進行多項工作(multitask),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應該是優點,但若是在開會時分心做其他事情,將會降低彼此的溝通效率,根據思科的調查,有多達52.9%的員工認為此舉沒什麼問題,但有56.8%的員工認為這會影響生產力。
而且所謂的「多工」,思科在這份調查的研究中,也區分成好幾種類型,例如,在召開線上會議的期間,同時進行其他工作、用餐、接聽與工作無關的電話或發送與會議無關的簡訊,比例都有3到4成。
至於正面的混合辦公經驗也是有的,例如,會議更準時進行,能接受彼此開會時的穿著家常,能以更短時間完成開會,認可這些優點的員工比例都超過6成。
總體而言,遠距與在家上班過去並未受到全球企業普遍採用,但經歷兩年多的不得不然,我們的確該重新思考舊有的工作模式,的確有改變的必要性,人們看待自身幸福的價值觀已經有很大的變化,外在環境的變化與衝擊加劇也是無可迴避的現實,如何在彈性應變與生產力確保之間取得平衡,仍是企業維持自身營運的最主要考量,從完全集中化,走向分散與混合的模式,已勢在必行。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26
2024-11-25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