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能夠成為高手的工程人員有什麼特質呢?」某家公司的研發主管突然問我這個問題,身為該公司顧問的我想了很久實在答不出來,所以我請他給我時間好好研究之後再告訴他。我花了很多時間翻書尋找好的例子或經驗談,整理了幾頁的心得資料與筆記。接著又訪談了幾個擔任研發工作的學長,眼看著筆記的厚度持續增加,我心裡面的疑問也一直在累積,難道沒有一件事、一種態度或者是一個習慣,可以作為能否成為高手的判斷依據嗎?
有個學長打趣地說,九陰真經的創始人黃裳是仔細研究過所有仇人的招數之後,躲到山裡面苦思,最後才練成九陰真經。所以,一個高手必然要先博覽各種技術資料,然後經過認真研究,才能內化成為自己的實力。
以前唸書的時候,教授第一天就講,誰要是拿課本來問:「這一段是什麼意思?」之類的問題,馬上就當掉!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沒有自己先鑽研過,針對該問題找相關資料研讀,只拿老師當名詞解釋的工具,這樣是不行的。
於是,我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舉凡要成為高手的人,首先要有骨氣,必須先下苦工查閱相關資料、搜尋網頁與各種資訊,再問一些專家關於這方面的見解。但他們似乎不會隨便開口跟別人說:「教我!」而是透過一連串的問題以釐清心中的觀念。因為任何的知識要別人直接教結果,那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其中How To的過程,就好像我們都知道比爾蓋茲很成功,但是你問他該怎樣才能成功,根本是得不到答案的。
之前我還能寫電腦書的時候,有一個讀者寫信跟我說,他一直認為不是他笨,而是沒有適合他的書,所以同一個軟體他就一直找一直看,直到找到看得懂的書為止。
我在訪談中也發現,高手並不一定是聰明絕頂的人,反而是他們心中有一個信念:「類似的資料看一百種就一定會看得懂!」、「某一本書對某些問題的描述不清楚,就再找類似的書或網站來看」,只要該問題是有某種程度的重要性,就一定會有一本書或者某個網頁有描述到,即使只是隻字片語,看多了就會自然而然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答案或觀念,然後觸類旁通。
另外,要成為高手也需要有自信與耐心。人的資質本來就有差異,書與網頁資料並不是全寫給聰明人看的。當你看不懂某些技術資料時,就再找類似資料來看、上網留言發問或者問原廠的技術人員,看不懂某些文章不一定是自己資質駑鈍,而是資料看得還不夠多,大腦沒辦法把重點串聯起來而已。這世界上寫技術資料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留一手或在關鍵地方寫錯,以前唸書的時候讀論文,老師就警告過我,寫論文的人不一定會把自己的Know How全盤托出。所以,需要比對過各種資料後,才能從中找到真正的答案。
理論要能成立需要有假設的存在,將很多干擾因素忽略掉,才不會複雜到無法導出簡單的公式。如果只會把理論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不懂實務與理論之間的差距,無法解決實務操作時的變數,就無法成為高手。
軟體上,我們常常要防止使用者的誤動作與亂動作,也要防止資料讀取錯誤或因硬體斷線或失誤造成的問題,所以要寫很多錯誤處理函式。硬體上,我們需要考量到每種零件都可能有誤差,在設計上應該如何把零件誤差考慮進去。製造過程中,理論上我們只能要求同一批產品品質都在一定的水準,但無法保證每個產品都百分之百相同。所謂的高手必然要能夠真正動手去作,技術「說」的很好的人,可以讓他們去面對客戶,把客戶唬得一愣一愣的,但不一定能帶領技術團隊。
問人問題問久了,是不是也可以成為高手?答案是可以成為專家,但無法變成高手。功力累積久了,對於已知的問題都知道該怎樣解,但卻不知道如何解決未知的問題。如果不熟練高手練功的這一套(例如黃裳研發九陰真經的過程),那還是只能拿著九陰真經,卻練出九陰白骨爪這樣的表面功夫而已。願意問人是很好,即使是高手也常常需要尋求其他高手的知識與協助,但千萬不要只抱持一種態度:我不會,找人教我。
如果你想擔任研發,你會需要整理整合目前已知的資訊,來創造一些新的東西或者克服一些困難。如果沒有上過課或者沒有人教,自己就沒辦法擬定一個方向,甚至想不出幾個可以在google搜尋的關鍵字,這就有點離譜了。
想成為高手,就需要不停地挑戰自己,而不能只是上網留言說:「我想成為某某高手,請問該怎麼做呢?」是否應該換一種方式,自己先看個幾本書與幾個相關的網頁,然後直接質問問題的核心,沒人回答或許可以感到高興,因為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你問得很好,只有高手中的高手才有辦法回答,所以你也算是有高手的樣子了。至於另一種,則是有可能你問的問題沒水準,沒有人願意回答。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2-02
2024-11-29
2024-12-02
2024-12-03
2024-11-30
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