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世界經理人週刊》每年都會作「世界品牌500強」大調查。這一類調查的起伏升降,所反映的本來是媒體的趣味性大於企業經營成敗的實況,不用過於認真分析品牌升降所代表的意義。但是,在這一項調查中,倒是有一項數據很能引起我的興趣。
在這全球五百大品牌中,大概很少人能料想得到,進榜家數最多的行業竟然是媒體業,一共有40家,占總家數的百分之八。這樣的數字對照到臺灣媒體業近年來持續低迷的景況,格外值得我們來關注這其間的反差──臺灣有任何高品牌價值的媒體嗎?
在《世界經理人週刊》的排名中,媒體類排名最高的是紐約時報(第十四名),此外,排名前三十名的媒體還包括:華爾街日報(第十六名)、CNN(第十七名)、時代雜誌(第二十名)、路透社(第二十一名)、美聯社(第二十四名)以及財星雜誌(第二十九名)。
這些榜上有名的傳統媒體,其共同特色是「越陳越香」。紐約時報有156年的歷史,華爾街日報也有118年,就連27年歷史的CNN,在電子媒體界也可以算是老字號了。在行業分類上,這項排名並未把網路公司計算在「媒體」之列,否則媒體所占的比例還會更高。
網路公司當中,Google排名第三最高,其次則是排名第十的YouTube,以及排名第十五的雅虎。
我當然不是說臺灣媒體的品牌,要能夠和這些大國或是以全球為市場的媒體等量齊觀才叫做有價值,而是我們即使純以「內需市場」的角度來衡量,臺灣媒體的品牌價值也是低得可憐。這由兩個歷史事件可見一斑:當年某家港資媒體進軍臺灣時,幾乎沒有太大的進入障礙就攻克了臺灣市場,搶走另外兩家在臺灣經營數十年的媒體的半壁江山;先前幾家營運多年的媒體在結束營業之際,除了少數有政治企圖心的人物之外,也幾乎沒有人願意接手經營。
拿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臺灣的老牌媒體來比較,我們便可以發現,對於媒體這樣的行業來說,時間所淬鍊出來的品牌究竟是「資產」或「包袱」,真的就只在那麼一線之隔──媒體如果能夠秉持客觀公正,永遠以長遠的社會公益為考量,企業的歷史自然是個無可替代的資產;當媒體的政黨傾向過度鮮明,為了短線的置入性行銷利益,就率爾變現媒體的位置,這樣的品牌成為包袱也就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另一方面,臺灣媒體的困境在於走不出一條新路,出現不了像Google、雅虎這種能在營運模式上創新,進而創造高品牌價值的「新興媒體」。
「世界品牌500強」前十大行業別 |
|||
名次 | 行業別 | 家數 | 百分比 |
1 | 媒體 | 40 | 8% |
2 | 食品與飲料 | 36 | 7.2% |
3 | 服飾 | 28 | 5.6% |
4 | 汽車 | 26 | 5.2% |
5 | 零售 | 25 | 5% |
6 | 居家用品 | 22 | 4.4% |
7 | 銀行 | 21 | 4.2% |
8 | 電子電器設備 | 20 | 4% |
9 | 電信 | 14 | 2.8% |
10 | 金融 | 14 | 2.8% |
資料來源: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2007年第四屆 |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2
2025-02-11
2025-02-13
2025-02-10
2025-02-12
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