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告訴我,現在的小孩子都很精明,當你拿起鞭子要教訓兒子的時候,挨打之前他們都會要求給一個理由。不知道從哪個世代開始,教育的重點就放在要小朋友會問why,沒有理由或者無法說服他們的事情,他們都不會接受。其實我們在管理上,也遭遇到同樣的問題,要驅動年輕人做事情,得先給他們一個合理的理由,可是在企業經營裡面,有很多的動作是「試試看」的實驗性質,或者是賭一個機率性,當然我們是能給出一個理由,但是沒什麼說服力,因為根本就缺乏高瞻遠矚的特性。

中階幹部是最慘的,上級交辦的事項,我們只能回答「是的,遵命」,當我們要把事情分派給下級,卻要被問why?可是上級交辦事項的時候,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啊,結果只能自己掰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原因,總之就是說服大家去做。如果我們跟屬下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老闆要這樣做」,這樣子團隊的同仁就會對主管的能力打上問號,於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繃緊一張臉,告誡同仁說:「做就是了,問那麼多幹麼?」確實,如果什麼事情都需要解釋,那麼公司就很難經營了,最好是等事情告一個段落之後再來說明。

擔任執行幹部,常常會因為案子執行狀況不佳,或者問題不斷,導致自怨自艾,甚至內心受傷很深,最後決定放棄,離職不幹。我聽過一個情緒管理的演講,其中講師說,當我們遇到困難時,通常第一個反應會覺得:Why me?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就這麼倒楣?老天爺為什麼對我這麼不公平?別人為什麼對我這麼殘忍?這麼多的why沒有人有辦法給答案,事實上就算問個千百次對於事情也不會有好轉。要改變現狀,並且讓整個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就必須要學習問how,思考該怎樣才能讓事情變好。很多時候只是一個情緒的轉變,就有可能扭轉一整個事件的成敗,一個觀念的轉換,就可以決定自己的成就。

「當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必定為你開了一扇窗」。很多事業有成就的人,都是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從問why轉變成問how而起死回生的。例如知名的防毒軟體Norton,創始人是在被裁員之後開始成立軟體公司而發展起來的。由於工程人員先天就比較悲觀,面對電腦容易,面對困難與人際關係就不知所措,因此很快就會讓負面情緒占據了自己的心靈。但是如果我們能冷靜下來思考,該怎樣做才能改善現狀?我該怎樣表達才能讓團隊向上提升?我們是否漏掉什麼地方沒做好?要到達A+的話,我們要怎麼做?當我們抬頭往上看的時候,天空是無限廣闊的。

因此,訓練同仁先問how是重要的。「不要問為什麼要做這個,先問問自己這件事情該怎麼做?」我的朋友是上市公司的研發主管,他總是這樣子要求部屬。因為有很多事情在做的當時沒有答案,對老闆來說還是在摸索階段,對同仁來說也是在練習、找方向的時候,這時候的基本功很重要。大多數成功的研發主管都一致認為,年輕的工程師重要的是學習技能,將時間與腦力投資在專業領域,兼顧深度與廣度,當實力足夠的時候,自然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很多的為什麼其實就是經驗與知識,經驗告訴我們怎樣做比較有效率,知識告訴我們該從哪裡下手,兩者相加則可以讓我們快速判斷是否有捷徑或陷阱。當任務順利完成,問題順利解決之後,我們就比較能從全觀的角度來看從頭到尾的因果關係,這時候才有辦法回答出正確的why。

事實上,我也問過很多公司的老闆,當他指揮同仁前進的時候,真的已經看清楚目標與方向了嗎?大多數的老闆總是笑笑,尷尬地說,只能大方向地知道那邊有機會,要怎麼到達也是憑過去的經驗來走,但是如果遇到變數,確實只能摸石頭過河了。簡單講,在公司裡面,這一句why可能問了也是白問,因為老闆的答案可能每天都不一樣,除了每天接收的新資訊造成的判斷修正之外,同仁執行進度的推移也會改變老闆的想法,甚至老闆自己體認市場與產品的感受,也都是目標修正的原因。

其實很多事情是越做越明白,這種感覺我從蠻多的資深科技工作者身上體會到,因為不管上頭為什麼要我們做這件事情,只要我們把每件事情都當成學習,認真做到好,不管方向是對是錯,終究能累積自己的實力,也才能等待機會的到來。我們都希望年輕的時候參與具有爆發性的創業計畫,趕快獲得第一桶金,卻沒有仔細想過,就算拿到這一桶金,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有辦法在漫長人生中持續保有財富嗎?

先學習從頭到尾跟完一個案子,了解到來龍去脈、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學會去觀察、分析、了解,自己找出答案,才能累積實力,培養未來的決策力。Why問再多次也沒用,拿到速食的答案,仍然不知道該怎樣解題,要這個答案有什麼用呢?萬一自己未來面對的問題,答案不一樣怎麼辦?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