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股市不停地漲,我也不能免俗地開始研讀投資理財書籍。隨機挑了幾本,認真看完之後,我發現作者面對股市的漲跌,分成兩大派別,一派是挑戰專家,另外一派是尊重專家。

挑戰專家的派別,立論基礎是認為專家基本上墨守成規,缺乏創意與權變,因此在面對這樣複雜的市場,專家的作法無異是遲鈍而且常常錯失機會。尊重專家的這一派,則是認為,專家可能會錯一兩次,但是專家畢竟是系統化地處理事情,持續修正方向與錯誤,短時間內可能會有失常失手,但是長期下來,獲利百分比平均數仍然會高於一般的散戶。這讓我又聯想到學歷無用論的主張,顯然又是平均數與特例的問題。

當我們買東西,或者想要學習什麼技術時,總是會想到找個專家來請教,時下的用語叫做「達人」,這樣子可以讓我們省去很多時間,快速降低學習曲線的幅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達人會根據我們的需求做出建議,讓我們有一個方向,快速進入狀況取得資訊,到後來可能我們的作法不見得真的跟達人建議相同,畢竟我們也有可能弄不清楚自己的需求。這是另外一個造成達人失靈的因素,就是我們給予的資訊不是很明確,或者達人接收到我們的描述之後,對我們需求的側寫放錯類別了,導致給予的建議不是很符合需求。

我也仔細研究了巴菲特的投資方式,其中有一句話發人深省,大意是說,如果你要投資一家公司,就要當作你投資之後隔天就要去一個很遠的地方,十年之後才會回來。看長不看短,一直是股市成功者的名言。很多朋友提到波段短期操作股市,到後來還是全部都還回去了。

我相信100個股民之中可能有1個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大多數的人其實或多或少把錢貢獻給這個幸運兒,而不是大家平均地享受到產業成長的合理獲利。就像打麻將,新手總是手氣很旺,但是過沒多久就開始變成肥羊,因為缺乏判斷資訊以及判斷競爭對手的方法,心裏面也沒有章法,同時也沒有足夠的技巧(表情、眼色、言語都算)來產生對自己有利的形勢。所以,與其說我們想要打敗專家,讓專家難看,不如說我們其實是在輕視這個game(股市、牌局、公司經營、生涯規畫……),漠視有系統地分析、研究、執行的力量──輕視,就是未來失敗的原因。

對於投機性小的,變化度低的事物,我們反而才會尊重專家意見,例如打高爾夫球我們也會找教練上上課,或者看看教學影片,至少也買本書來看。然而,我們面對投機性大的,變化度高的事情,反而會變得過度自信,漠視專家。即使專家一直建議長遠投資,賺取合理報酬,我們仍然喜歡在這些風險裡面衝浪,股市是這樣,打牌是這樣,創業與公司經營也是這樣子,不知為何我們總是會輕視大環境,輕視競爭對手,而沒有考慮到系統化地強化自己的知識與技巧,總是想要出奇以致勝。是因為我們的天性裡面存在著想要表現得比別人聰明的基因嗎?還是我們不知道該怎樣把事情系統化,有條有理地逐步完成?

答案應該是後者,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是因為他們有能力把自己擅長的事情,抽絲剝繭之後,有條理地形成專業的知識。什麼是專業?簡單講就是有系統地分門別類,有理論基礎,有依據可循。我們需要借重專家的知識作為基礎,添加了我們自己的資訊之後,成為自己的決定。

我的研究所指導老師常常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專家的意見是值得參考的,但是有沒有用,則要看我們對自己與對市場有多少了解。而且我們也不應該只依賴一兩個專家,我曾經聽說,比爾蓋茲每天都要跟很多人見面會談,聽聽他們的想法。這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態度值得學習,因為我們面對的未來不停地變化,比爾蓋茲也曾說過:「微軟距離倒閉只有兩年的時間」,這種話在華人的世界裡叫做唱衰,但是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即使這樣成功的人,仍然不敢輕視自己最熟悉的領域。而我們卻總是覺得自己已經很懂了,不想多聽別人的想法,因為別人的想法沒有用處,專家的想法都僵化不堪。

把專家當對手還是當助手,只是觀念上的轉變。由於最近常常需要開長途車,因此我買了一些有聲書在車上聽。我發現,兩個小時的演講可是萃取了許多書籍、經驗與歲月的菁華,利用專家,我們很快就可以被醍醐灌頂般地注入功力,真的很值得。可是當我把這個經驗告訴別人時,大多數的朋友都說:「我沒時間」,或者:「我不需要」。

「就是因為沒時間才需要專家幫我們看書消化啊!」我說。「專家跟顧問都是理論派的,講不出實際有用的東西!」每個朋友都這樣回答。

我覺得很納悶,去學校上課,上的不也都是理論嗎?要真的實際應用是靠我們自己,要怎樣把知識化為實際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到底誰是笨蛋?應該是那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吧?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