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意見的累積真的會比專家的意見準確嗎?根據科學實驗的結果,只要參與發表意見者是經過篩選的(例如要先支付一些錢才能發表意見),那麼結果的平均數準確度會精準到嚇人的地步。在意見調查的方式中,也常見所謂的專家會議,由幾個專家進行預測,公布答案之後再來進行第二次預測,一般而言三次之後就會達到一個均衡,答案也相當接近實際的狀況。所以「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並非沒有道理,只要預測的目標是可以被量化的,那麼越多專家的預測,平均值就差不多是真正的答案。

許多有成就的長者,都常常提到「洗鍊決策」的思考模式。大多數決策者都是有「延遲期望」能力的人,當心中產生一個答案,或者聽到部屬建議一個好的方向時,不會立刻就判定這是答案,反而會希望尋求其他人的意見,來鍛鍊心中這個想法,或者挑戰、質疑,甚至創新它。透過組織裡面的同仁,組織外面的朋友,甚至陌生人,以及其他各領域的友人的意見,拉長時間讓思緒沉澱,通常都會得到很好的結果。如果我們真的了解問題本質,那麼在我們心理面咀嚼思考再三之後所做出的決策,至少都不會太離譜。

我們之所以會認為別人的意見可能浪費時間,除了因為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做決策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問問題的方式不正確,所以沒辦法得到有效的答案。通常我們會因為想省時間與力氣,所以把問題直接指向核心。但是我們忽略了兩件事情,其一是對方並不是每天思考這問題的人,突然指向核心他可能答非所問;其二是我們應該要就對方專長的領域來發問,而不是問他不懂的,那只會得到猜測的答案。

繞著核心問題發問是一個很好的技巧,這樣可以蒐集到我們思考的盲點。每個人思考的角度可能都不相同,難免都有預期心態,也都有捷思謬誤(意指我們思考時常常會抓取自己熟悉或者喜歡的記憶資料,因為方便大腦記憶與判斷),所以如果有人能從不同角度來看問題,至少會是一種收穫。

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所有的角度都將答案指向同一個方向,那麼這種有強烈佐證的決策,成功的機率會比較大。說故事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與推論方式講出來,讓對方質疑其中哪些地方過於主觀,哪些地方則又太過樂觀,結果我們可以自己反省確認,雖然不一定全然要接受別人的指導,但是至少有人幫忙檢視整個思路。

我們常常希望能請教專家,既然這樣,就必須要先確認清楚我們的問題裡面,專家能提供建議的是哪一塊,先從那一塊下手。可別忘了,專家在自己領域裡面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專業,對於他們不熟的領域,卻也常常用「以此類推」的方式自信滿滿地推出一個答案來給我們。聽聽都可以,但我們也常常告誡彼此,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別盲從。例如有些公司詢問研發人員市場與行銷的評估,研發人員在研發上都是專業,但是行銷上不一定,這種問法並非全然無效,因為研發人員也是消費者,得到的答案可能變異度很大,但並不是沒有用處。

希望得到有創意的答案,最好擴大詢問的範圍,那些不相干的人,有時候會提出令人驚奇的想法。取法自然界則是最近比較流行的作法,蠻多生態學家研究自然界生物之後,發現他們的行為模式,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當前困惑的問題。例如有些科學家發現自然界大型動物與小型動物的比例是金字塔比例,這種比例與美國各大城市人口比例的結構類似。也有科學家觀察猴群與猩猩之後,發現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互動與這些動物的社交方式類似。當然,也有很多人從自然界的動植物中取得靈感,例如日本推出的最新型機器人的防撞方法,就是來自於研究蜜蜂。聽說路面的反光燈,靈感就是來自於貓,因為夜間光線照到貓眼會發光。

中國著名長跑教練,以訓練馬家軍出名的馬俊仁,用比較通俗的方式解釋了如何從各種不同的意見中淬鍊出問題的答案,大意是說,將所有問到、學到、想到的意見與知識,都往問題上丟;千萬不能硬將問題套用到某一種意見與知識上。這跟長輩們心有定見之後,拿別人的意見與建議來錘鍊自己的定見是類似的道理。有很多的意見固然很好,但是不適合我們使用,那也只能再找下一個,強迫採行,結果肯定是災難一場。

現代企業的經營,已經不是單一個人的知識與能力所能駕馭,我們需要別人的意見,來洗鍊自己內心的想法,讓思考更周密成熟,提高決策的品質。當然有可能我們十次有九次是對的,可以不用靠別人,但是只要一次錯了,有可能之前對的都賠回去。請教別人並不可恥,愛面子也不能跟決策的品質過意不去,當前國外由賭盤構成的決策市場,提供的資訊正確性(例如選舉得票數)往往都比大型民調公司的結果還要準確了,我們還在猶豫什麼呢?趕快去請教別人吧,別再遲疑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