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彼得杜拉克講了「不創新,就滅亡!(Innovation or Die!)」這句話之後,幾十年來創新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開,同時也發展成一門專業學科,而且有科學的方法引導我們一步一步地實現創新。雖然我們每個人貢獻的小小創新逐步地改變了這個世界,但我們不禁還是要問,那些改變歷史、改變產業,或者改變一家公司的Big-C是怎麼想出來的?難道這些創新者天賦異稟嗎?還是上天注定?老實說,我認為都不是。
最近跟一個長輩談到所謂資訊的力量時,我腦海裡面突然浮出一句比爾蓋茲曾說過的話:「收集、管理和使用資訊的方式,決定了輸贏!」
對了!只要把「輸贏」這兩個字改成「創新」,意義也不會差太遠。人是很奇特的動物,只要我們不停地「輸入」資訊到大腦中,久而久之就自然會產生靈感,這種曇花一現的靈感就成了創新的來源。
例如安藤忠雄,在遊歷過世界各國的建築並自學建築之後,發展出了自己的建築風格。達爾文在觀察各地不同生物物種,經過搜集整理比對之後,寫出了《演化論》。我還聽說某間知名的手機品牌,曾經派出高達200位人類學家,到世界各地觀察原始人類之間的互動、擁抱、握手等動作,進而設計出自己手機的人性化觸感。在IT的領域中,我們也常常透過Data Mining(資料採礦)的方式與技術,從海量的資料中萃取發掘出有利用價值的資訊。
觀察是我們的本能,也是知識的最主要來源。透過觀察,我們雖然累積很多的印象在腦筋裡面,但我們卻也分分秒秒地在錯失成功的機會。有些時候我們走馬看花,有些時候我們覺得理所當然,更有些時候我們懶得動腦筋思考。
習慣「忽略」不重要的事物,這是人類演化所使然之特性,因為原始人需要集中注意力,快速分辨危險的所在。這種習慣性的忽略,卻成為創新的絆腳石。牛頓因為觀察蘋果落下,思考出萬有引力。瓦特看到蒸汽推動茶壺蓋子,發明了蒸汽機。萊特兄弟聽說只是「把當時已經存在的各種技術」結合在一起,就發明了飛機。大多數被人忽略的東西,即使是很古老或是早已習以為常的事物,其實可能都存在著極大的創新空間。
其實創新在某些程度上違反人性,除了前面提到我們的視覺必須要抓重點,以致於忽略很多創新機會之外,整理資訊也是很違反人性的行為。人類本性其實很懶,能少動就少動,這大概也是因為演化的關係,亂動會消耗能量,如果遲遲找不到食物,就會提早掛掉。整理資訊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大量的資訊,更何況不一定有方法能夠妥善地彙集整理。幸好演化提供了我們另外一個有用的能力,就是感覺。我們可以不用去整理資料,但是要每一個都看過,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變高手。古人就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如果路上有認真仔細觀察的話),自然就會有感覺,剩下來的就是讓感覺與直覺發揮作用。有很多設計師常常會說:「嗯,我們可以將某某地方的材料用在這裡。」就像萊特兄弟,把既有的素材拼一拼、觀察融合現有技術,便又有了創新。
創新不必然導致成功,也不必然導致獲利,從創新到產生利潤,這中間牽涉的環節很多,其實走錯一步,結果真的大不相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承襲過去海權論的框架,美國與日本彼此都想建立強大的海軍以藉此殲滅對手。日本雖然是世界第一個製造出航空母艦的國家,在技術上達成了創新,但是在戰爭觀念上,仍然認為只有主力艦才能決定勝負。因此傾全國之力製造了無敵戰艦「大和號」,配備的主砲具有能夠一彈擊沉對方戰艦的超大口徑。美國則是製造了十幾艘航空母艦,搭載了數千架的飛機,在技術與觀念上都有所創新,結果大和號還沒離開日本領海太遠,就在美軍幾百架戰鬥機圍攻之下沉沒了。
技術與產品的創新其實不盡然是勝負的依據,透過對人性的觀察、理解,進而在觀念與管理上發揮創意,才是可長可久的方式。透過對人性的理解,國內的高科技業普遍使用分紅配股的方式引發工程師的潛力,帶動整著產業蓬勃發展,這是一種管理上的創新。過去深圳成功利用與香港的結合,發展出「前店後廠」的機制,這也算是一種管理上的創新。Facebook創始人因為認真觀察人脈網絡,因此推出了更適合社交的網站應用機制。管理模式的創新,大多是對於人的觀察,因為人都愛錢,所以分紅配股有效。因為香港人強於經商,大陸有豐沛的低廉人力,所以前店後廠帶動了整個深圳的發展。也因為人與人之間有互動以及溝通的強烈需求,因此Facebook帶起了網路社交的熱烈風潮。
未來更多的創新,都會圍繞著人性,透過觀察人,可以源源不絕地發現商機。所以,我們應該說:「創新始終來自於對人性的透徹觀察。」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2-02
2024-11-29
2024-12-02
2024-12-03
2024-11-30
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