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企業經理人每天都面對著同樣的敵人,就是人類的惰性。所謂的制度、績效考核、差勤打卡等等,都是為了解決惰性這個問題,它是麻煩,但也是商機。要讓各環節運作順暢,就必須要把螺絲鎖緊,但是負責鎖螺絲的人──一般就是各階層的主管──都會很累,因為部屬們總是會摸魚,只有A咖才會認真工作,但是認真工作有些時候也會受到排擠與別人的阻礙。
或許我們都聽說過鯰魚理論,要把鰻魚空運到日本,常常因為長途缺氧導致到達日本時,鰻魚已經死得差不多了,損失很慘重。由於鯰魚跟鰻魚是死對頭,在放鰻魚的箱子裡放一條鯰魚,這條鯰魚因為被一大群鰻魚包圍,會很緊張地亂竄,鰻魚也因此緊張起來,從上飛機到下飛機,根本忘記了暈機缺氧這件事情,到了日本還活跳跳的。我也聽說過放鱉的,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鯰魚產生的效用,也就是這條鯰魚產生的價值是整箱鰻魚的收穫。
公司的經營,可以是按部就班、死氣沉沉,也可以是朝氣活潑、不停改變。最近閱讀了一篇文章,提到日本有兩百年歷史的龍角散,新一代的接班人為了讓企業變革,大量任用愛跳槽的年輕人,終於一舉讓龍角散從瀕臨崩潰變成賺大錢的企業。這些愛跳槽的年輕人在別的公司不被重用,來到這裡卻創造了價值。但是如果不是逆向思考,以及恨鐵不成鋼的苦心,怎能勇敢到任用別人不敢用的人呢?
「重點在於激活,而不在於那個人的過去!」一個上市公司老闆對這個故事下了評論。從事股票投資的人,都知道股票的K線圖,只是股票的過去,或許可以預測到未來,但實際上跟該股票的未來走勢「一點關係也沒有」。不管企業想要的是創新、速度、變革或是品質,都需要打破當前的規則,重新制定有效率的方式,以及真正能創造「價值」的方法,也就是需要有一條鯰魚來攪和一下。很多事情我們身在其中,並不知道怎樣看待價值,但一經攪和之後,就會浮現很多的機會。
我聽台鹽前董事長鄭寶清的演講,他提到台鹽從外海抽海水回來製鹽,然後再把失去鹽分的淡水送回外海,以免沖淡了近海海水造成生態災難。這聽起來理所當然,沒什麼好質疑的。但是鄭博士發揮了鯰魚的精神,他說:「幹麼把水倒回海裡去?現在的水比油還要貴!」於是這些水被製作成海洋鹼性離子水,在超商賣場銷售,廢物變成了黃金。
我的一個長輩,接掌大陸東莞市的一座工廠,發現裡面實在紀律散漫,於是他到處找碴,讓員工接受軍事化訓練,排隊立正稍息樣樣都來,甚至畫上斑馬線,人走的路、貨物走的路、車子走的路通通分清楚。整個廠前三個月哀鴻遍野,幹部辭職的一堆,但是長輩不改他的堅持,上了產線跟魔鬼一樣,哪個產線線長背不出當天生產數量、目標數量以及相關的數字,就立刻處罰。相對地,只要有功、有創新改善者就重賞。只花了三個月,就讓工廠營運績效提高一倍,再過一年,又再提高了50%。這個長輩就是那條鯰魚,讓缺氧死氣沉沉的鰻魚又活了過來。
在公司裡面,最適合擔任鯰魚的角色可能就是人資單位了。不過大部分公司的人資都是兼任的,或者自命為「附屬功能」,並沒有認真去扛起鯰魚的角色,因為別人會告狀,害這個鯰魚動都不敢動。各階層的主管也應該是鯰魚的角色,該去跟催的以及該嚴厲要求的,如果都無法達成,只能笑笑地做好人,那麼底下的鰻魚還是會進入昏睡狀態。攪一攪,合理地找碴並沒有不好,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大家就會停滯不前。
「因為員工不知道什麼叫做好?好的標準在哪裡?」既然要每天都改進,那麼所謂把事情做好的標準,就是在檢驗者的心裡面了。一個專案第一次花了30天完成,下次就會思考是否可以在25天完成;一個產品的成本是美金10元,就要思考是否可以降至8元、7元。這些誰來要求?就是那條鯰魚。擔任鯰魚的人,並不需要真正知道最終目標是什麼,但是需要驅動大家去制定目標,並提升目標,設定標竿學習的對象,督促大家前進。
所以鯰魚會很累,也就因此A+的企業中,鯰魚不止一條,也不只單一個面向,而是多條鯰魚從多重角度持續不停地驅策員工,這是經理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他可以透過設計制度、分紅配股來達成,但這些都不如緊迫盯人防守的方式來得有效。企業裡面的PM,也應該是鯰魚的角色,但因為PM往往沒有實際職權,所以都要靠其他的人來幫忙,導致這條鯰魚根本沒什麼效果。
擔任主管的人必須要知道,底下是否安排了鯰魚在那邊竄來竄去?現在的企業管理,只要停滯不前就算是後退,因為速度不是我們定義的,而是競爭者定義的。也就因此,用人的政策也要稍微大膽,在我們能控制的情況下,放一條鯰魚(自己來當也可以),讓整個Team能夠動起來,試著去改變、嘗試、學習失敗,以提升整體價值。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2-02
2024-11-29
2024-12-02
2024-12-03
2024-11-30
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