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能拿出表現,就不要管我怎樣做!」朋友公司裡面的Top Sales丟下這樣一句話,也不管大家的想法,轉頭就走了,身為主管的我的朋友愣在當場,他沒遇見過這種狀況,顯得不知所措。過去我們的思考模式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己的修養很重要,自己修好了才有辦法推己及人,所以每天要反省自己,身為主管的更要思考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但是隨著時代改變,社會大學的結果論告訴我們,別的都不重要,只要結果是有錢就是對的。有錢就可以自己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式,按照自己想要的規則來管理員工,也可以隨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格高尚的人就會有錢嗎?要管理員工一定要人格高尚嗎?近年來大家都說柯林頓是美國政績最好的總統之一,但是他也有各種性醜聞。希特勒是個素食主義者,律己甚嚴,還拿過國家勳章,但是他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

比較東西方的管理哲學,東方的管理就硬是多了人格人品這一項。 三國時代的曹操,以用人唯才著稱,但是歷史的評價卻認為曹操這樣做,使得後來魏晉南北朝幾百年間人人失德,風紀敗壞。曹操的管理類似當前歐美的管理制度:只要能拿出本事,你的個人行為怎樣無所謂,重要的是你能幫公司與組織創造價值。這個論點其實並不正確,西方的管理源自於軍事管理,而軍隊本身就被軍紀所約束,當管理移植到商業界時,人的行為則是靠宗教所約束。所以西方並不是不重視品格,而是品格內含於宗教生活。

最近閱讀日本京瓷創辦人稻盛和夫的書,發現日本人對於領導者與管理者修身養性的要求非常高,必須要每天反省,時時警惕自己的社會責任、公司責任以及自己的作為。臺灣的管理,則混合日本與歐美的理論與制度,加上儒家文化的薰陶,演變成「君子式的掠奪」哲學。在這個哲學底下,人格是必要的,商業的競爭與掠奪是正當、必要的,因為我們是為公司上上下下的員工還有股東在拼命。所以只要符合最起碼的人格要求,也就是不偷不搶不藏私,接下來只要公司賺錢,或者個人有了錢,就可以算是個成功者了。

古時候的埃及人,認為上天堂的標準是:「生前有沒有曾經真正快樂過?有沒有讓別人快樂過?」如果兩個都是yes,那就有資格了。我曾經拜訪過經營成功的長輩,公司裡面的員工都充滿幹勁地工作,而學長也是一副生氣勃勃隨時準備面對挑戰的樣子,顯然他的人格特質除了可以讓自己快樂,也可以讓公司快樂,因為業績好,大家拿的錢多,因為心態正確,所以員工彼此有良好的互動與溝通。管理上不需要很高尚的人格,但是要能夠讓別人敬愛並且願意付出的人格特質,這並非與生俱來,是需要自己培養的。最近我常聽到的話是「個性決定命運」,要改變命運就要改變個性,先培養出能夠讓人樂意追隨的人格,管理的績效自然就會達成,否則強硬要求的結果變成大家都很累,每次都低空飛過低標,沒有人有幹勁在工作上,死氣沉沉地自然就會走向失敗。不過企業裡面的快樂,指的是任何事情要形成正向循環,紀律儼然,這樣子的環境,自然會讓A級的員工願意付出。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曾經提過一個簡單的經營理念,一個成功的企業,需要有「叼肉的狼」與「看門的狗」。人性本來就有重利與重義的差別,管理者必須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甚麼樣的員工,該展現出甚麼樣的人格特質來吸引他們,或者自己想要甚麼樣的人格特質?大多數的企業不敢用「叼肉的狼」,因為狼性是難以馴服的。可是衝鋒陷陣難免需要這樣的人才,因此管理者的格局非常重要,狼是否願意協助企業,除了利益之外,也需要有能讓他佩服與尊敬的主管或領導者。我們如果想要有獨霸一方的事業,就要培養出足夠的格局與氣量,敢於重賞重罰、大破大立,讓狼性十足的大將願意跟隨。如果我們只是想要守住一方事業,就要培養出沉穩忍耐的人格特質,凡事細細思量,安步當車,雖然不會有狼將參與,但也可以穩住一片江山。

有些公司喜歡用星座命相來評估一個人是否適合某些職位,這並非沒有道理,各種職位能夠做得好,還是要有特定的人格特質才行,身為專業經理人,必須要隨時注意能與自己合作對象的人格特質,才能夠建立有效率的Team,不注意的話,難免會造成合作上的摩擦。

日本人的管理,強調「有意注意」的原則,就是平常對於人、事都要特別注意,尤其是部屬與長官的人格特質,才能讓溝通有效率,也比較能讓Team凝聚、產生戰鬥力。這些事情能說單純地用人唯才就能解決嗎?肯定是不行,應該還需要加上紀律因素,還有將特定人格特質的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這樣才會有意義。讓員工能夠在該職位上有所發揮,自然會樂在工作,管理自然能上軌道,這種方式比參考幾百種激勵法則還有效。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