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故事,描述一群老鼠開會討論怎樣對付主人家裡的貓,在爭辯不休的情況下,有一隻老鼠說:「我們只要在貓脖子上掛一個鈴鐺,聽到鈴鐺聲就表示貓來了,大家得趕快跑。」老鼠們你看我、我看你,異口同聲地問:「那麼誰該去掛這個鈴鐺?」結論就是那隻提出這個想法的老鼠。雖然老鼠們用民主的方式選出了勇士,但是這個可憐的老鼠真的是最適當的人選嗎?當然不是,他只是隻有創意的老鼠,但不一定是最有執行力的老鼠。

三國時代,孔明因為欣賞馬謖,為了讓他立功,所以讓他守街亭。孔明欣賞馬謖是因為他有很好的頭腦,除了可以跟孔明徹夜對談之外,也常常提出很有用的計策。但馬謖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執行者,雖然他能夠提出計策協助孔明,但是當他自己當家的時候,卻沒有辦法貫徹任務,最後只能落得孔明揮淚斬馬謖的下場。

「如果馬謖是在曹操陣營呢?」精研三國的學長說,「或許他會有機會發揮參謀的長才吧?因為曹操不至於會要他上戰場!」自古以來,優秀的領導者需要具有分辨誰可以委託重任、誰可以留在身邊出主意的能力,或許有人可以智勇雙全,但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辦法。

提出建議的人,就會是執行者,這在中小企業裡面很普遍。而且提出建議的人也常常一付非我莫屬的姿態,希望主管指派自己來執行。這種情況在小案子裡面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事情還是在個人能夠掌控的範圍內,但是在大型的案子,牽涉到大量的資源調度,或者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競爭時,就應該要慎選執行者。直覺上我們總是認為提出建議的人最能了解該怎樣執行,其實不然,在我詢問過許多專業經理人之後,得到的結論是:公司裡面可以擔當執行的主管可能只有一兩個,但是能出主意的卻有一打以上。

這裡牽涉到「具有執行力」的定義,我們可以簡單形容,就是打勝仗的次數越多,執行力越強。雖然我們可能會覺得明明是自己提出的建議,但是卻讓別人「整碗端去」,心情上很惡劣,可是基於公司整體的考量,派出最有把握的人才是正確的,而不是派出那個提出提議的人。

那麼誰的功勞大呢?是提建議的人還是執行的人?說實在的,這要看公司文化來決定。例如我們希望有創意、有朝氣,負責執行的各單位只要配合認真做好事情就好,那麼獎勵創意是必要的。相對地,如果我們追求務實,創意在有限的情況下發揮就好,重要的是把產品品質與製造成本降低,那麼我們可能會傾向於多獎勵執行的人。

好辦法也需要有好團隊才能完成,在有能力談創意之前,先要建立起踏實的執行基層,還有按部就班穩紮穩打的幹部,如此一來,只要有好的點子,就有辦法實現並且獲利。否則好的點子往往變成災難的開始,衝垮了本來就不夠緊密的團隊。大多數提出原始構想的人,並不會將細節展開,也沒有考慮過其中風險,甚至沒有足夠經驗,這樣子的情況下,如果貿然交付下去,或者破格擢用出點子的人,風險確實比較高。

分辨誰是純粹的執行者,以及誰是純粹的參謀,是需要靠觀察的。戰國時代長平戰役,趙國被坑殺了40萬降卒,帶兵的將軍趙括是一個創意十足的將軍,他的父親趙奢是稅吏出身的名將,可是趙括卻常常能駁倒父親的見解,講得頭頭是道。趙奢很擔心,知道自己的兒子是不能帶兵的,他的看法是,帶兵是拼生死,要用性命去換的,但是趙括談起這些是那麼的輕鬆,不懂生命的重要,一定會打敗仗!從這裡面我們看到,現代企業最重要的事情是「錢」,把趙奢的話轉換一下,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擔當大型任務的標準是:「執行是要花錢的,要用資源去換的」,如果講起這些輕輕鬆鬆,不懂資源與金錢的重要,就一定會賠光光。一些證券業的朋友常常開玩笑說某某人「做得一口好股票」──很會說,但是不會做,或是做得亂七八糟,不懂金錢的重要,難免會慘賠。有些公司會以學歷做為執行者的條件,這不見得是好的方式,有些時候經歷、經驗、忠誠度與韌性會是更好的依據,能否發揮團隊力量才是執行者的重要條件。

知不知人,以及能不能用人,關係到整個企業的發展,任何組織說來說去都是人的問題,也就因此知人善任成為專業經理人最重要的工作。基於公司規模以及工作需要,安排一個專才還是通才,決定了一個事業或案子的成敗。所以在評估需要什麼樣的人去掛鈴鐺時,必須要謹慎,如果我們自認為觀察得不夠深入,那麼再多花一些時間「聽其言,觀其行」會比較好。如果我們真的為人才著想,就應該把他放在正確的位置,而不是讓他選擇自己想要的位置。固然我們讓人才到他想要的位置上發揮,也許可以激勵他,但是相對地,也可能毀掉他在這個公司的職業生涯。看錯了,不只是損失一個優秀員工,還有可能失去一個事業。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