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有個小學做了一種實驗,放兩杯乾淨的水,讓小學生每天讚美其中一杯,咒罵另外一杯,結果過了一陣子,被讚美的那一杯裡面生出漂亮的結晶,另外一杯則發霉發臭。

這種事情聽起來有點好笑,無生命的物質真的會受到言語的影響嗎?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意志力可以發揮超能力然後引導出超自然現象嗎?「讚美人的時候不會噴口水,罵人的話通常可以讓口水噴很遠!」朋友提出他的觀點,這聽起來合理,因為大家的口水噴到被罵的那杯水中,難怪發霉發臭。不過在商業經營裡面,成功的公司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是由經營者的願力所推動的,也是這個願力支持經營者堅強奮鬥而沒有倒下。

行銷本身需要一個撼動人心的故事才能讓消費者認同,例如大家都知道慈濟醫院一灘血的故事,透過這個故事感動了很多人發心義務幫助。雖然說「人有善願,天必從之」,但是從商業角度來看,慈善事業畢竟與商業有天壤之別。因為「善願」所涵蓋的對象越大,所需要投入的資源越大,因此一個小公司要能行天下級的大善願,實際上非常難,尤其是有商業利益存在其中。也就因此經營公司必須要設定的是「有限的善願」,我們僅將利益提供給特定區隔的人,才能避免「行善未果,倒閉為先」的窘境。

經營者也是人,所謂的經營就是要啟發並且感染員工與追隨者往目標邁進,雖然說賺錢與成功的慾望可能是支撐經營者的重大支柱,但是這兩個支柱是會動搖的,尤其是企業起起落落的時候。經營者一旦動搖,企業內部很快就會感受到不安,公司會倒閉其實是一種連鎖效應,由於經營者自己失去了穩健,連帶員工失去安全感,最後各種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導致失敗。我們之所以談願力,因為這是比較難被周遭環境起伏所影響的支柱,一個內心有社會責任的經營者,在困難的時候仍會咬緊牙關撐過去;如果經營者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便隨時都有可能獲利了結一走了之。

幫助別人是大多數企業開始的初衷,推出一個產品與服務來幫助消費者,從中得到合理的利潤。但是大多數的願力其實演變成強迫推銷,或者一廂情願。我認識一個賣健康食品的長輩,他所開發出的健康食品,雖然強調對人體很好,但是他總是很驕傲,認為「我的東西就是最好,你們就是應該要吃,不吃就死死算了」。結果一兩年之後聽說公司收了,因為大家吃了也沒什麼效果,服務態度又不好,沒有人想要花錢買罪受。

失敗的經營者都存在著自己未察覺的矛盾邏輯,他們沒有從照顧周圍人的安全感出發,也沒有形成為了照顧這些安全感與信任託付的願力,也就不會有耐心與信心解決各種問題。

「我自己的問題都處理不完了,怎麼有可能管其他人呢?」這個抱怨是我最常聽到的。我自己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很失意,那時候朋友都勸我要快樂,我總是回答:「沒有什麼值得快樂的事情!」我就是找不到令我快樂的事情,所以才沒辦法快樂,周圍的人都沒辦法讓我快樂,我怎麼可能有辦法反過來讓周圍的人快樂呢?

但是我錯了,直到我遭遇到重大挫折,感覺到世界都快崩塌的時候,突然有個念頭閃過腦海:「個性決定命運!」是不是冥冥之中有個力量一直在提醒我,要我去做什麼事情?雖然沒有豁然開朗,但是我試著讓自己想各種快樂的事情,聽mp3、把車子擦亮、丟掉舊衣服與物品、對著鏡子練習微笑、換了手機來電答鈴……我買了巧克力送給客戶、總是讓自己看起來精神飽滿,因為我想要幫助別人,我希望能用快樂感染周圍的人,我想要更喜歡自己。

這不算是很大的願力,但是卻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周圍的朋友,甚至是客戶。跟我合作的人都相信這個合作是正確的,有了充分的安全感,也在別人心中有了好印象,很多事情反而迎刃而解。

過去我常常認為安全感是一件沒道理的事情,但是實際上的觀察發現,大多數人沒來由地生氣真的是缺乏安全感:對金錢、時間、工作進度、生活、未來……於是很不快樂。但是如果身為公司的經營者與高階主管,沒辦法成為安全感的推動者,那麼公司其實長遠下來一定走下坡,因為缺乏安全感導致產值降低,人與人之間不能信任,溝通會越來越沒效率。並不是好好先生才是安全感的來源,也不是送禮慰問就會有安全感,反而穩健的經營與良好的紀律,或者持續改善的制度等等,才會讓員工感覺到安全,也才能心無旁騖地投入工作。

能否照顧大家的安全感純粹是在於經營者的心態問題,面對人的事情,多想一想對方的安全感,就比較能贏得信任與尊敬。就算要搶訂單,也要讓客戶認為跟我們合作很安全,對方才會買單吧?總是讓對方寢食難安,誰敢跟我們合作呢?
 

更正聲明:
第442期<我的忍道>一文,文中所指DBDD,應為「Dream, Belief, Dare, Do」,特此更正。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