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的人Drive不動,一直是主管與老闆最大的困擾。我也聽過學長自嘲自己的公司是1960年代的人,帶領著1980年代的組織,想解決2010年的問題,充分顯示出管理者面對經營與問題的無力感。

我們一方面要聽員工意見、專業建議或第一線情報,另一方面要統合所有資訊對員工下達指示,可是難就難在員工可能會跟你反駁,提出很多他的想法,希望勸我們不要這樣做。如果我們明知這樣做對公司有利,做了卻會讓這個死諫的員工挫折,該怎麼辦?可是如果員工吵一吵,原本想做的事情就不了了之,未來又怎樣繼續帶領員工呢?

主管的困難,在於很多事情屬於嘗試性質,所謂投石問路,摸著石頭過河,先做一點實驗,看看結果怎樣,然後再做下一個實驗,直到找到合適的答案為止。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部屬沒有照著主管的要求進行,然後回報了錯誤的數據,就有可能發生問題。或者,部屬並不認同主管的方式,做起來也沒勁,執行力不彰的情況下,回報的資訊當然就有偏差。

主管與部屬之間的互動,是需要好好考量的,重點在於原則的對與錯。如果是對的,主管必須要堅持,並且承擔責任;如果聽完部屬的說法,發現失敗機率很大,也不能立刻收回成命,應該請部屬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否則暫時仍然照著做,並且隨時監督修正。

日本的管理,非常重視「現場感覺」,原因就在於部屬就在現場工作,光靠他們回報的資訊是不足以做判斷的。經營工廠的長輩常常說,一天不巡視就有可能出差錯。因為底下的員工可能會便宜行事,但是這些看起來方便的事情,難免都會產生不好的結果,沒有在第一時間制止,其他同仁就會仿效,最後問題擴散造成損失。再者,沒有在現場真的無法感受到細節的重要性,我們要求底下人執行的命令,是否切合現場的狀況?還是說因為某些現場特有的環境變數,使得我們的要求在他們聽起來就是豬頭命令?所謂輕言則寡信,當我們發現底下的人叫不動的時候,不見得是部屬的問題,有可能是我們自己常常決策品質不佳,導致同仁採取停看聽的策略來應對。

有一陣子,管理書籍為了強調因應「變」的管理,提出了「朝令夕改也無妨」的建議。其真正的涵義,並不是字面上所說可以在一天之內變來變去,或者變很多次都沒有關係,而是希望傳達「錯了就改沒關係」的想法。不過現實生活中就有很多主管真的是朝令夕改,一但我們開始讓部屬失去明確方向時,合作的密切程度就會出現問題,同仁們可能就再也不「使命必達」,而是「慢半拍」了。

必要的威嚴是最後的手段。這幾天我在客戶公司裡面開會,公司總經理希望在公司內部推行一套Web化的內部知識管理系統,因此要跟大陸工廠方面連線開會。不料,會議才剛開始大陸工廠的主管就反對導入,批哩啪拉講了很多的理由……後來,只能靠主持會議的高層主管撂狠話,罵了七嘴八舌提出反對意見的同仁之後,嚴格要求:「請先照我的要求做,好嗎?」先做,隔一兩個星期來檢討利弊得失,再來看要如何改進。

急著下結論,是當前大家的通病。就像媒體的談話節目一樣,針對當天的事件,立刻下結論,畫上句號爭辯時就比較有利,也可以堵住對方。可是在企業裡面,急著下結論、急著表達意見,都不是正確的事情,因為我們都忘記了,身處在金字塔組織越下面的人,可能是資訊最缺乏的人。我們會有現場經驗,但沒有綜觀全局的能力,說穿了,我們是棋盤上的棋子,上頭的人要我們深入險境,也別急著罵主管豬頭,因為我們並不知道他是否有安排另外一顆棋子在牽制保護著。

在公司裡面,用Top Down的方式推行任何事情,都會遭遇到明顯的阻力,或者消極的抗命。當我們要求底下的人先按照我們的意思去做,那我們也相對要重視他們做出來的成果,而不是只有Try Try看而已。重視部屬的成果,是未來推動案子的基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做出來的東西被讚賞與鼓勵。我見過很多主管忽略了PDCA循環,部屬完成的東西我們沒有認真檢查、了解、思考,然後也沒有為這件事情做任何後續的動作,這樣子揮霍部屬的時間,在未來就算我們要求對方照我們的要求做,成果肯定是被打過折的。

絕對獨裁的企業,確實難以應付未來變化多端的環境,適當地傾聽有其必要性。但是在傾聽與讓同仁大鳴大放發表意見之間,仍有其差距,必須要適當節制才能避免同仁事事發表意見,以免到後來反而必須要處理他。在推廣任何案子之前,溝通是必要的,這不是單向地向同仁洗腦新東西有多好,越有企圖的說服,別人越聽不進去。

溝通的方式,是陳述我們要達到的目標,請同仁配合先做再說,試了之後才知道結果,一開始先用軟的方式,不行才用硬的。如果一開始就用硬的,結果肯定會很糟。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