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故事,我們報導衛生署臺北醫院導入11項RFID醫療資訊系統的經過,這個例子有意思的是,它是臺灣少見的全面性運用RFID的醫院案例。在採訪中我發現臺北醫院洗腎室是一個頗有意思的例子,既e化又人性化。(請見第21頁)
臺北醫院的洗腎室看起來就跟其他醫院沒兩樣,如果沒人說,我大概也看不出這裏的洗腎治療流程已經全部數位化了。從病人一報到數位化流程就啟動了,病人報到時刷健保卡(背面貼有RFID標籤),資訊系統就開始全程記錄病人接受治療的各項資訊;病人坐上電子體重計,體重數值就自動傳回系統;護士以PDA掃描病人的RFID手圈,系統就會顯示病人的資料,血壓、體重、醫囑,以及從剛才量體重自動計算出來的透析脫水量,護士照著這些設定值操作透析治療就正確了;在洗腎治療期間,護士則以PDA記錄病人的血壓、脈搏、呼吸、意識等等生命徵象,這些資料馬上傳回系統,如果途中發生什麼狀況,醫生透過系統馬上就能查閱這些記錄,不必再等紙本記錄傳來;在病人治療期間,護士要給予衛教宣導,也只要把行動護理車推到病床邊,透過護理車的電腦連結數位學習系統,就可以播出有聲光效果的多媒體教材,上完課要確認病人是否理解,直接在觸控螢幕上操作就能填問卷,而且回答結果立即傳回系統,定期還有成效報表。
整個流程幾乎都不需要再靠紙筆記錄,該記錄的資料都在第一時間就輸入電腦、自動傳回系統,而要蓋章確認身分的部分,則靠RFID標籤來辨識,掃描一下RFID卡,就不需再簽名蓋章了,可想而知,這樣的e化流程對於工作效率的提升大有幫助。
對醫院來說,更重要的是人命關天,臺北醫院洗腎室的例子更可深刻體會到e化如何能確保醫療安全。量體重一般而言是件小事,量錯了幾公斤可能也不會是什麼大問題,但在洗腎室可是影響很大,因為透析治療的脫水量是依照體重來換算,若體重量錯了,脫水量也就跟著錯,如果脫水過多,輕則頭昏不適,重則肌肉痙攣甚至昏迷。
然而,你知道嗎,體重量測的錯誤率在以前竟然高達39%,因為以前靠人工抄寫體重,可能病人看錯體重計的數值,尤其是老人家容易把6看成是9,或是量完體重卻記錯,報給護士錯誤的數據,甚至是抄寫體重的紙條不見了,就靠印象報數據;像這樣的問題層出不窮,導致錯誤率居高不下,而要徹底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不要靠人工,全由系統來處理,系統出錯率起碼比人工來得低。因此在導入e化流程之後,體重量測錯誤率大幅降為2%,快要接近百分之百正確了。
像這樣的e化醫療流程,任何醫院只要想做,都可以做得到,而臺北醫院洗腎室還做到一般醫院不容易做到的人性化。我在洗腎室的布告欄看到多張旅遊爬山的合照,一問才知道原來這些是護士與洗腎病人一起去爬山的照片。臺北醫院洗腎室副護理長唐曉玲說,護士、醫師們會在假日跟病人一起去爬山,爬山可以鍛練病人的身體,而有了醫護人員陪伴,病人就比較敢試著去爬山,家屬也會比較放心;洗腎室每年都會有一次大型的戶外旅遊活動,租一輛可載運輪椅的巴士,帶著病人去戶外郊遊,她說,病友們也有了話題,一起討論明年要去哪裏玩。
這樣一個e化與人性化兼具的醫院,將是未來醫院的典範。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2-24
2025-02-23
2025-02-24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