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有一期提到當前這一代的創業家,雖然開拓出國內電子與各產業的蓬勃,但是,卻沒有一個思想家能傳播種子來造就接班人,以承接這些前人開創好的企業。閱讀著文章,我心中產生了一些疑惑,因為我總是認為我們這一代與下一代其實充滿了十足的活力與創意,但為什麼總是會有一些否定的問號出現呢?就我自己的觀察,還有朋友之間的討論,應該是因為,大家的胸襟都還是太窄了。

「你憑什麼說我胸襟窄?」一個長輩聽完我的說明之後,很生氣地對我說:「難道我做的還不夠嗎?」長輩在多年的企業經營之後,把工作交接給接班人,然後自己離開公司尋求自我突破與下一個機會。不過我認為,由於企業為了獲利,大幅度減少員工「嘗試與犯錯」的機會,因而沒有訓練出大量優秀的專業經理人。而我總是以「人才多寡」來評估一個領導人的胸襟,因為具有足夠度量的領導人,才能容納各種「變種」人才。

GE的文化讓美國大多數優秀的CEO都從這裡被培育出來,著名的傑克威爾許,在擔任廠長期間,因為疏失導致工廠被大火燒掉。大老闆因此找他面談,不料大老闆一見面,絕口沒提追究責任的事情,反而要求討論的都是「如何建立制度防止災難再度發生」。這樣的胸襟,讓威爾許體會到,領導的世界裡,最重要的是指導人才「正確的方向」,而不是急著去懲罰犯錯的人。

那些給予部屬最多機會的老闆,他們可能因為部屬們「功過相抵」而不是很突出,但卻是幫助企業培養未來競爭力的最大助力。我常常看到那些願意提攜後進的長輩,總是以部屬的榮耀為榮耀,卻也一肩扛起部屬犯的錯誤;總是以嚴格的眼光與標準來要求部屬,當分配功勞時,卻也把80%的功勞歸於手下的人。或許我們會問,這樣子有什麼好處?胸襟寬闊可能代表的是:「事業就到此為止,等著被底下的人或晚輩超越吧!」然而,真的是這樣子嗎?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在《成就的秘訣》一書的序中有一段話:「經營人情,不經營利益;經營分享,不經營個人;經營善友,不經營錢財;經營知足,不經營五欲」,這是轉述星雲大師的開示。撇開宗教的成分,當一個人擁有百億的身價,那只是個數字,但一個提攜數千個後進的長者,卻是一個典範。國家的競爭,是人民品質的競爭,也是眾多小團隊的競爭。把利益與眾多的人分享,容忍犯錯造成的損失,承擔股東的責難,這需要的是非常大的胸襟。

前一代的生意模式,都在於「零和遊戲」,透過擴大公司規模,讓生意演變成壟斷,把對手擠出場外。當然,相對地也把接班人的視野狹窄化了,總是在想著「幹掉對手」而不是想著「大家都有錢賺」。在國外,很多電子產品的市場因為廠商們貪圖眼前的小利,低價殺入市場,結果在價格競爭之下,大家都賺不到利潤。最常見到的爭論是說:「我不這樣做會死,因為工廠有這麼多人要養,我必須不擇手段搶單,即使賠本也在所不惜。」到後來,我們發現可以做的產品越來越少,失去了多樣性,因為凡事都以成本看待,沒有注意到與人共享利益的價值。或許很多人會質疑,明明已經沒有利潤,為何還要和別人分享?難道分享利益之後利潤就會出來嗎?這要從長遠的角度看,透過企業或專家之間分工合作,可以讓產品的品質更好,技術提升,研發的速度加快,並且讓大家更專精於自己擅長的領域;只要時時不忘尋找對大家都有利的機會,終究可以讓所有參與者都獲利的。

看別人做事,我們總是不放心,其實同仁或者部屬能力並不差,可能只是缺乏經驗,這需要透過授權,以及犯錯來歷練,也就是主管與屬下分享決策的權力並且一齊承擔後果。有很多的情況是,我們自己停止成長了而不自知,總是用經驗法則來要求團隊,結果發現什麼都交不下去,交下去也做得不好。想想我們從別人手中接過某個工作時,別人看起來是膽戰心驚;當我們把某個權責交代給別人做時,同樣也是提心吊膽,這只是角度與立場換了,但是不能因此腦袋沒有換,心放不開,格局太小。「天底下沒有不可被取代的人」,創業家、老闆、高階主管是否都是不可被取代的呢?這就要看當事人胸襟有多寬,視野有多遠了。

競爭是最簡單的商業模式,只要我做的比你好、比你便宜、服務更好,我就可以拿到生意。但這也是死亡螺旋的開始,因為只要兩三家開始競爭,結果就會是無利可圖,因為「沒有節制地向下沉淪」,一次比一次降價競爭,即使拿到了生意,也就是越往懸崖走一步,邊走還邊嘆氣說這是為了「求生存」,真的是這樣嗎?胸襟大一些,眼光放遠一些,我們可以不用把敵意放那麼深,思考著自己的成長,想出更好更有效率的模式。看著別人跌倒不要比人家早發出驚叫聲,如果我們期望自己能做大事業,雅量與修養會是最重要的基礎。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