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附近開了一間新的早餐店,每個星期六經過的時候都想說來吃吃看。過了一陣子,當我在某個星期六早上決定要去光顧這家店,結果看到大門深鎖,週六不營業了。失去我這個客戶對於早餐店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損失,不過對於做生意的態度,一個上市公司的老闆就有意見了,因為做生意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你要在那裡」。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培養跟客戶之間的信用與習慣,如果星期六早上要開門,那就要堅持下去,培養出這個族群的客戶。

朋友告訴我,他聽說過一個故事,在臺北市深夜賣涼麵與貢丸湯的成功案例。並不是說我們深夜擺攤子就會有人來,這種來客率比起白天要低非常多,因此需要長時間的習慣累積與口碑,才有辦法產生忠實的客戶群,生意也才能發展開來。電子商務網站的經營也有類似的情況,當我們剛開站的時候,會員不多,瀏覽的人比買的人多,這時候成功的網站會去思考該怎樣刺激客戶購買的衝動。如果我們並沒有改變,認為開了店客戶就會來,那麼可能就會面臨到經營不善的問題。

「這算是一種focus的概念!」朋友提出他的看法。我知道很多人對於所謂專注的定義不同,也有很多人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專注」上面。不過我想那些因為專注而失敗的人,可能誤解了專注的意義,把「綁住」或者「不變通」當成了專注。持續待在一個地方,持續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開店關店,持續有活動、優惠、促銷,這些都是一種養成客戶與我們之間消費習慣的方式,我們要在「那裡」的概念其實等於是我們要在那邊持續地「想辦法」,分析看看問題可能在哪裡?盡量避免什麼都沒做,就判定某些事情行不通,在等待生意的同時,也要思考想辦法,是否還有什麼沒有做到?

即使是已經穩定的生意,還是必須要持續思考是否能夠更上層樓。於是有人提出「創新」也是一種專注的成果,因為如果不是基於專注的創新,便有可能產生發散式的結果,這會是更糟的情況,因為那個創新有可能對當前穩定的生意造成負面影響。當你持續專注在一個領域或者一件事情上面時,不能停止思考或創新,腦筋還是得不停地活動著。

高科技公司,或者比較個人化的公司,常常會規定有一個共同的時間,大家都要在辦公室,可以開會討論事情。我想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除了做生意之外,就算已經是很高度專業分工的組織,因為溝通與團隊運作的需要,每個人都還是需要在一個固定的時間與地點出現。不過現在很多公司內部溝通,甚至即時與決策層級匯報,會採用手機簡訊,因為很直接也很方便,也比E-mail具有時效性。

很多大型賣場,擺放東西的位置常常變來變去,這樣不就與我們的理論有衝突了嗎?賣場把東西換了位置,顧客去的時候找不到,不是會很生氣嗎?不過事實好像不是如此,很多人告訴我,因為換了位置,所以才會需要多逛逛,有些時候會找到新的東西。賣場可能會希望客戶在裡面多留滯一些時間,增加購買的可能性。但是這也要看賣場大小,小型的便利店或者超市可能會盡量安排讓產品有固定位置、相同的擺設與動線,讓消費者能養成習慣,東西拿了就走,以免影響購買結帳的效率。這些考量就是所謂創新的成分,都需要因地制宜的,如果真的以專注為理由,卻沒有變通與創新的做法,反而會因為過度專注而眼光狹隘,甚至會跟客戶的需求產生落差。

博得信任最佳的方式,就是產生「可靠」的感覺。許多身為經營者的長輩,一大早就到公司,下班前就站在公司門口,很晚才下班,如此以身作則,讓整個團隊產生了對領導者的信賴,因為「他就在那裡」。不只是人要在,腦筋也要在。有個朋友他對於前老闆很不滿意,因為不管談什麼事情,老闆的腦筋根本沒有「在這裡」,總是忘記之前談過的事情,忘記上星期會議的內容與結論,然後質疑同仁做錯或者沒有做。管理者的心沒有在事業上,是很難把事情做好的,當老闆分心的時候,底下的人便很難對上面產生信任。

所謂的團隊精神,需要透過「隊友會在那裡」的信賴感來凝聚,也就是預期與實際相符,並且能準確backup對方。這需要每個人都具備專業與專注才行。人們對於平常認知會待在那邊的事物,都會有一種預期心態,如果我們能夠堅持在那裡,滿足這種預期的心態,就會形成習慣、信任感與安全感。很多做生意的人,可能是下意識知道,或者有經驗,都能夠讓人產生信賴。但是堅持在那裡的代價,可能是需要很多的資金,或者不停創新的模式,還有更專業的呈現與行銷手法。最怕的情況是人在那裡心卻飄老遠,失去了專注,就算在那裡也沒有用。但是缺乏靈活的思考與創新的勇氣,專注也會演變成「地縛靈」(日本傳說一種眷戀特定地點無法成佛的幽靈)。如何在事業上保持專注,卻能不失信心持續思考創新,這會是經營者最大的考驗之一。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