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世界上的競爭只有靠技術,那麼現存80%的公司應該都會消失,因為技術只是他們的基礎,真正用以競爭的核心能力不只是技術。每個企業都有強點也有弱點,該如何把強點強化,弱點掩飾呢?這需要花很多的精神去思考,並且時時刻刻拿出來探討看看是否仍有改進的空間。我們常常以為應該要去思考妙招,就能打敗對手,其實不然,有些時候我們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才真的是突破的關鍵。
那些被人們認為不可能,但卻發生或者存在的事情,我們稱之為「黑天鵝事件」。例如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潑尼克號」,大大震撼了美國,因此引發了太空競賽。我認識的很多主管及老闆,總是感嘆地說,在追求卓越的過程,幾乎等於是一個持續證明「我們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別人不會做」的戰役。有一個長輩拆了自己的賓士車,讓那些總是說不可能的工程師看到什麼是可能;最近也有很多人拆了iPad,來讓鐵齒的研發人員看看什麼是可能。
「根據經驗」,一個成功的學長說,「如果全公司都在第一時間聽老闆的往前衝,那麼可能倒十次還不夠!」因為經營不是衝鋒,是需要考驗耐力的馬拉松,前方以為看到了綠洲,便把所有力量都賭進去,結果輸光光的大有人在。當我們掙扎著將團隊從質疑推進到相信的過程時,真的必須要慶幸,至少有保守的人來踩一點點煞車。所有的經營者都祈禱公司能夠有「跳躍性」成長,這不是辦不到,但也不能用衝鋒的方式,而是要去了解「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從這個問題下手,才有辦法跳躍成功。
當團隊還小的時候,我們可以找到精英,與有經驗並且肯負責的人來一起打拼,但是當團隊開始成長,業績開始提升,我們就會需要穩定型的人來協助經營。這也就是高成長企業所面臨的困難,一方面要維持公司的穩定,一方面還要持續投資風險高的研發,這樣的過程真的需要絞盡腦汁並且兢兢業業才有辦法做到。但很奇怪的是,人都會有「過度自信」的心理偏誤,當我們談到競爭對手,常常都認為「那樣不可能啦!」直到我方節節敗退時,心情上更無法承認,我們做不到的事情別人做到了。
自己的表現比對手差,是因為後勤不足還是前瞻性不夠?分析了許多商場實例的管理學者認為,高階主管失職的情況比較多。對於研發人員,我們可以拆別人的產品來刺激他們;但是對於經營管理階層,當我們輸了幾場戰役時,我們還是會把問題歸咎在產品、研發製造與行銷身上,而沒有想過,一個團隊要能持續打勝仗,必然是「早就計畫布局好的」。
有好多朋友開玩笑說,現在大家都是E-mail機器了,每天上班就是收發E-mail。這也表示,我們的工作都是被制約的:接收E-mail,產生反應,然後等待下一封E-mail。因此很多需要長期累積的布局功夫,或是如何改善的思考時間,就這樣子被日常瑣碎的雜務給占據模糊化了。曾經聽過一個實際的故事:一家A工廠長期接到某間國際大廠訂單,後來當這個國際大廠推出某項新產品時,A工廠認為訂單非我莫屬,結果卻落選了,客戶的理由是「這工廠的製程沒有改進」。我常常聽學者說,國內公司有「不知道該怎樣做第一名」的情結,也就是當企業到達第一名的時候,也同時到了巔峰,便可能忽略了創新,也可能安於現狀,或者是小心翼翼地守住第一名,結果腳步亂了,行動畏畏縮縮,總是看第二名或第三名在幹什麼,最後不知道怎樣做好第一名該做的事,終於失去了第一。
產品面與技術面的競爭我們容易看到,但是商業模式以及核心競爭力不但不容易看清楚,反而會因為我們只看到產品面的狀況而忽略了全盤的戰況。前面故事裡的A工廠,在受到刺激之後,重新勵精圖治,把那些「不可能」的論調通通拋棄,接受新的觀念,並且導入創新的做法,結果隔一年就超越對手,重新拿回訂單。「沒什麼不可能的,也沒什麼做不到的事情」,該廠的廠長說,「不用等很久,別人就會證明給你看。」當經營階層發生麻痺現象,安於現狀時,就會被超越,這是很殘酷的現實。有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真的不會做,而是輕敵,認為對方不太可能這麼快追上來。
公司並不是無限資源,因此我們必須要謹慎地評估每一種可能,儘管投入成本,只要能換取「此路不通」的資訊也值得。雖然我們常常看到別人走某條路結果失敗了,這並不表示那一條路真的不行,每個團隊有自己的優缺點,仍然可以評估挑戰別人的不可能。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必須要提醒自己,是否對於自己太過有自信?追求卓越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挑戰很多的不可能,善用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來創造機會。別忘了,時間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做不到,未來實力之後增強,情況便不同了。因此,別急著下結論說我做不到,如果目標很值得挑戰,那麼我們偶而也要冒險try try看。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2-02
2024-11-29
2024-12-02
2024-12-03
2024-11-30
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