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Evangelist)本是指宗教組織中散播福音者,隨著科技發展,近來許多場合屢見技術傳教士(Technology evangelist)頭銜之人穿梭其中,他們散發著熱情,滔滔不絕地宣傳新的技術、產品或公司組織的新動態,試著用自己對技術的信仰影響更多的人。

不同領域的技術傳教士
根據維基百科上〈Technology evangelist〉條目的定義,技術傳教士熱衷之事,在於嘗試建立起某技術的群眾效應(Critical mass),也就是讓該技術能達到足夠自我維持且持續成長的動能。就表面而言,達到行銷某技術是其任務與目的,然而就本質而言,他們是試著將自己對技術的熱愛、感動、經驗等傳播出去,不僅是讓更多人接受該技術,而是更發自內心地喜愛,甚至讓更多人自發性地將技術再推廣出去。技術傳教士影響著一群人,並讓這群人影響更多的人。

許多人對技術傳教士的印象是,他們常出現Amazon、Google、Microsoft、Yahoo!等大公司,他們不是業務,不會也不應來自人力、公關或行銷部門,本身一定是某技術的專家、使用者或狂熱人士,將公司的技術、產品與動態向全世界宣揚出去,無論外界對其宣揚的主題熟悉與否,或者是帶著批判角度,他們對技術的愛始終不減,甚至能提出更多證據與資源,來影響那些不熟悉該技術或甚至誤解技術的群眾。

表面看來,似乎只有大公司需要技術傳教士進行宣揚之事,實際上不少人也有類似的技術傳教經驗。你對某技術工具熟悉、熱愛或有經驗,想試著在公司導入,然而多數人對它們一無所知,甚至有人抵制,這時你採用的方式通常會是自下而上,在適當時機對適當的人(或一群人)宣揚、展示或實踐想推動的技術工具,希冀這些人成為更大的力量,去影響更多人接納這項技術工具。

技術傳教士不一定出現在營利組織,事實上,更多技術傳教士來自於具有不同理念的社群,他們也許是推崇開放原始碼、想推廣某個語言或框架技術,或者極力倡導某套專案管理、方法論等。他們通常是自發甚至無償貢獻,相信自己採納的技術、運用的工具或持有的概念最棒、最酷,甚至擁有可以改造社會或世界的想法,他們會運用虛擬互動或實體聚會來宣揚各自理念。

就某些程度來說,這類技術傳教士對技術的信仰更接近於宗教,從事的行為更貼近於傳教,散發的情感與狂熱,更像是不折不扣的傳教士。

技術傳教士的資格與技巧

從事技術傳教士最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與群眾的信任感。資歷無疑是考量的要素之一,是否在某個領域浸淫許久,代表著自己是否真正遇過該領域的問題,是否有實際解決過問題的經驗,以及是否有能力駕馭此領域的技術。技術傳教士會懂得即時表達自己對問題、技術的思考與看法,不會認為只要將技術默默作好,一切就水到渠成。

技術傳教士必然要懂得如何經營自己,願意孜孜不倦地運用各種管道,將自己的聲音讓更多人聽到,建立起足夠的影響力,如此才能促成更大的群眾,讓這些群眾去影響更多的人。

許多人以為,技術傳教士必然得擅長演講,實際上不然,好的簡報加上高超的演講技巧,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感動人心,然而更好的方式是耐心且持續地推廣技術、想法或理念。最適合這種持續推廣的能力其實是寫作,若將想傳遞的技術與看法化為文字,將可給予閱讀者更多思考的空間而獲得更高的認同度,不間斷地用文字更新或發表,也等同於間接地告訴群眾,你在這議題上的堅持、熱情與深度。就今日而言,文字內容相較於親臨現場的演講,更有持續力也更容易散播。

技術傳教士必然要瞭解並運用群眾接收訊息的新方式與內容媒介。以現在而言,技術傳教士會懂得如何針對不同地區、屬性的群眾,分別經營Facebook、Twitter、Google+,甚至是LinkedIn等來散播訊息。除了利用基本的部格落發表文章之外,善用YouTube、SlideShare等來發表演講錄影或簡報,甚至是實際在Github發表程式碼,都是傳播想法時可運用的內容媒介。

就因果關係來說,資歷、演講、寫作、運用新傳播方式與媒介,其實都只是「果」,之所以能成為技術傳教士的「因」,或許就如Simone Brunozzi在〈Letter to a Technology Evangelist〉的訪談文章中提到的,真心喜歡技術並熱於分享,因而樂於持續掌握技術、樂於瞭解群眾、研究如何與群眾溝通,樂於瞭解技術在市場的定位、瞭解它的對手,甚至在遭受攻訐時挺身捍衛。

建立正確的心態
身為技術傳教士,最重要的是別忘了「技術」的部份。許多公司舉辦各種會議,甚至派人參與各種研討會進行演講,演講者本身並非技術深耕者,也沒有在該領域有過深刻經驗或解決過群眾的切身問題,演講過程中吹噓自家產品,甚至不斷祭出各種優惠採購、經銷商方案,這不是在技術傳教,只能說是產品發表會或經銷商大會,就某些程度上,有時跟第四台購物頻道沒有兩樣。

每個人都會有類似技術傳教的經驗,然而傳遞想法的過程中最忌淪為說教。舉個不久前的例子,有次在水果攤買蓮霧,老闆在我們挑選蓮霧的過程中不斷碎碎唸,大意是說客人怎麼這麼挑,明明水果他隨便看都漂亮,為什麼客人還是喜歡一顆顆摸來摸去,那時我們的手也不知道該擺哪裡,最後只好把已經放入塑膠袋的蓮霧再放回去,尷尬地走開。

類似地,不久前有人以研討會投稿數量不足開了戰文,他的不滿在於,更多比他有資格投稿的人卻往往聲稱沒有東西分享;雖然並不是在技術傳教,不過他確實是在傳達想法,然而在分享風氣促成之前,若能在說明自己背景與投稿心路歷程後,以己為鏡,鼓勵他認為的更有資格之人出來分享,我想會比發出討戰文來得有效果。

技術傳教士相對來說,是個新的頭銜,不少人誤解這是個立竿見影的職位與工作,有些管理階層甚至試圖將其工作內容及成效量化。

真正從事過技術傳教者都知道,這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成效可見之前,幾乎不會有任何實際數據可供考核,那些成果報告中聲稱的研討會次數、報名數、註冊數、訪客數、文章數、網頁瀏覽數等,在真正影響力形成或構成足夠成長動能前,就只是虛假的數字,硬是要訂出每月、每季應有的KPI之類,要不就是使得有潛力形成的影響力提前夭折,要不就是浪費一堆資源,培養毫無意義的數字成長。

真正的評估方式,是走入技術傳教士與群眾之中,體會與觀察他們之間的真實互動。

找到適合的角色與舞臺
也許你不曾以技術傳教士自居,然而或許都有過類似技術傳教的經驗,像是在部落格發表一篇對技術問題的看法與解決的方式,或者是熱心地翻譯技術文件,可能只是在論譠上與人筆戰自己所熱愛的語言,甚至是在公司中嘗試導入測試流程,有些人的方式,是推動使用者群(User group),分享最近的心得,也有人義不容辭地參與研討會志工的行列。

重點在於你熱愛技術,並願意持續投入,正就如《The Developer Evangelist Handbook》這本書中談到的:「沒有人會是全方位的傳教士。找到你在傳遞想法時的定位。想想看你真正熱愛的是什麼,然後開始推動。」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