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巴馬在2007年2月10日,於伊利諾州宣布正式參選2008年美國總統時,他的競選網站MyBO瞬間塞爆,數百萬名支持者成立的上千個討論社群,塞爆了整個網站。
這場美國史上第二昂貴的總統大選,歐巴馬團隊的募款能力正是打贏選戰的關鍵。但他不是只靠著大企業的政治獻金募款,更透過社群網站上的百萬名支持者的小額募款,在2年競選期間,募到超過6億美元的競選經費,光是來自MyBO網站上的百萬名註冊會員的捐款,就超過了2億美元。(4年後更令人咋舌的是,競選雙方都學會了這套手法,而且,雙方的募款都超過10億美元。)
當年,歐巴馬打了一場和過去截然不同的非傳統選戰,每一個競爭對手都知道歐巴馬運用了網路社群來打網站,任何歐巴馬的對手也同樣都使用了各種網路技術來吸引選民。
但沒有一個競爭對手做得比歐巴馬的競選團隊更成功,關鍵正是歐巴馬找來了Facebook的共同創辦人Chris Hughes,來經營MyBO競選網站的社群。
當年才24歲的Chris Hughes獲得歐巴馬充分授權,他不斷改進MyBO網站的互動機制,讓支持者更容易安排競選活動、發起募款活動,以及最重要的動員催票。
這群志工在2年競選期間,在全美各地舉辦了20萬場選戰活動,成立了40萬個支持部落格,以及7萬個私人募款網頁。甚至到了投票前一周,MyBO也靠著社群機制發動百萬志工大力催票。
我曾在美國,遇到一位參與過歐巴馬網路選戰的教授,他告訴我:「透過社群不只是用來凝聚已經表態的支持者,更重要的是從社群中找到沒有特定立場還未表態的未來支持者。」因此,另一方面歐巴馬團隊也大量分析臉書、Twitter上的訊息來判斷哪些可能是潛在的支持群眾,再透過社群互動機制向對方取得聯繫。
支持歐巴馬的志工們,可以從MyBO網站上取得自己住家附近的100個催票名單,然後可以打電話,或是直接走過去敲門拜訪。志工回家後還會上網登錄催票結果。
因此,歐巴馬競選團隊,可以從MyBO上的資訊來預估得票數,甚至可以追蹤到單一個郵遞區號所覆蓋範圍的得票情況。如果發現哪區的得票率不佳,就可以馬上調度人力,針對不理想的地區催票。
歐巴馬競選團隊運用MyBO社群網站串連數百萬名志工,將龐大的數千萬人動員和鉅額募款任務,分割成了百萬份小任務,每一個小任務都是一個人可以勝任的負擔,也透過IT來監督每一個人的工作成效。
靠著社群網站打敗對手,類似的劇碼,也發生在這次臺北市長選戰上,只是應用手法不同,但本質都是透過IT來善用社群力量,發揮影響力。
因為當年臉書規模不足以涵蓋全美,所以,歐巴馬團隊得自行打造一個自己的競選社群平臺。在臺灣,已有高達1,400萬個臉書使用者,所以,柯文哲團隊的重要選戰策略之一是,要快速掌握臉書上的意見氣候,而背後操刀協助柯P掌握臉友熱門競選話題的,正是一個以臉書塗鴉牆搜尋引擎起家的QSearch團隊。
QSearch,原本只是一個利用Facebook Graph API,來提供臉書塗鴉牆歷史訊息中文搜尋的Chrome瀏覽器外掛,後來,QSearch團隊進一步發展成一個大資料分析平臺,將這樣的經驗擴大到搜尋全球臉書公開訊息,可以從使用者行為的紀錄和發言,來歸納出熱門話題。
就如同臉書共同創辦人加入歐巴馬競選團隊核心一樣, QSearch創辦人之一:周世恩以志工身分加入了柯文哲競選團隊,讓柯文哲團隊可以監控每一天的選舉議題,每周定期回報,來決定選戰策略。
就如同歐巴馬團隊賦予社群高手找出潛在選民的任務一樣,QSearch也同樣受命要找出年輕人感興趣的主題,來號召這群從未參加過選舉活動的新世代,站出來支持柯文哲。
所以,柯文哲願意花時間參與會引起年輕人話題的活動,例如跳街舞、打籃球、騎腳踏車等,而不是像傳統選戰那樣只是掃街拜票、跑婚喪喜慶場子拜碼頭等等,都是透過大資料分析臉書資訊後,找出能吸引年輕人大舉按讚的行動。
打贏選戰只是起頭,歐巴馬上任後史無前例地創立了美國聯邦CIO職位,首任美國聯邦資訊長Vivek Kundra所推動的第一個計畫,正是Data.gov網站,將符合法規開放條件的政府資訊,以原始數據形式免費提供。甚至還提供了一個聯邦IT儀表板,用互動式的圖表,來呈現28個聯邦政府一級單位的預算執行進度,讓全國民眾直接監督政府。
柯文哲甫當選,光是票選局長就是創舉,上任後還會有哪些創舉呢?值得期待!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