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沒有隱私,也越來越難隱藏自己。澳大利亞以及德國研究員共同發表了論文,現在只要透過觀測眼睛的移動行為,便能大概猜出人們在五大性格模型中的四個傾向,包括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同時也能預測好奇的程度。

研究團隊透過廣告招募弗林德斯大學中50名自願參與實驗者,其中有42位女性和8位男性,平均年齡21.9歲,標準差5.5。這些實驗參與者在研究室配戴眼動儀後,被指示在校園中走動10分鐘,並於過程中購買任何一項飲料或零食等物品,隨後回到實驗室中卸下眼動儀,最後一個步驟是填寫關於個性以及好奇心的問卷。

研究團隊為受試者配戴SensoMotoric Instruments(SMI)最先進的頭戴式眼動儀,能以60Hz的頻率追蹤雙眼行為。眼動儀除了紀錄眼睛移動的方式以及頻率,注視物體等特徵行為外,還能紀錄瞳孔放大縮小或是眨眼的時間等精確凝視資料。將實驗參與者的凝視資料與事後所做的問卷當作輸入,作為機器學習模型的訓練與預測驗證資料。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他們的研究還無法非常精準的鐵口直斷人們的個性,但是在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情緒不穩定性還有好奇的程度,其準度都高於隨機猜測。準度最高的是外向性。不過,值得令人注意的是,五大性格模型中的經驗開放性在這次的研究中,反而無法用眼動儀的資料加以預測。

研究結果圖表顯示,每一種個性的人,眼睛有其類似的行為模式,但不受單一特定行為主宰。以情緒不穩定性(神經質)的個性為例,用語意描述眼球行為與個性的關係會像是,瞳孔直徑變化與情緒不穩定性有很高的關聯,而且這些人習慣眨眼,每分鐘眨眼的次數很高。不過,不同情境眼睛的行為代表不同的意義,例如步行以及購物的眼動儀資料就無法通用互相解釋。

研究團隊表示,他們透過這個研究實驗結果發現,早期相關領域的研究甚至低估了眼睛行為與個性的關聯性。早期的研究有其限制,實驗都需要假設眼睛的行為與個性有關,但較實際的問題卻是,眼球運動是否可以用來預測人格特質?而這個最新研究使用機器學習,可以在實驗過程回答這個問題,而不需要事先假設,像是發現他們的實驗無法預測人們心胸開發程度。

另外,過去實驗的範圍被侷限在研究室內,但研究室環境限制與日常生活的環境差異過大,因此做出來的結果也多僅適用於實驗室內,無法應用在現實世界。這個論文是第一個在日常生活中,研究眼球運動與個性關聯,並且還新發現能作為預測人格特徵的眼球運動。

當然研究團隊也列出了本次實驗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展望,包括這個結果在非大學人群的精準度,以及人們不同的心理與生理狀態,甚至是對眼動儀的認知,都有可能影響結果,他們也正在思考,應用更多的資訊來獲取用戶更全面的觀測。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