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AI研發中心執行長張仁炯最近在一場研討會中,點出臺灣企業引入AI的困境,包括缺乏數位轉型思維、資料未上雲、無長期投資策略等。

圖片來源: 

攝影/翁芊儒

微軟AI研發中心執行長張仁炯最近在一場研討會中,揭露了1年多來在臺觀察企業AI發展的七大問題。

這些問題包括了,企業對數位轉型有錯誤的認知,仍維持傳統硬體思維,也缺乏了對資料、數位轉型和AI的戰略,尤其組織內部資料不流通,再加上對既有AI欠缺長期投資,甚至沒有長期研發規畫,也沒有妥善保護資料和善用雲端。

2018年1月10日微軟宣布在臺成立「人工智慧研發中心」,張仁炯正是這個中心主要負責人,目標在5年內培育超過200人的AI研發團隊,微軟看中臺灣學術界的研發能量,以及世界第一的資訊硬體製造業等。

儘管,臺灣的AI實力大獲國際廠商看好,但張仁炯觀察,第一個問題是,仍有許多本地企業缺乏數位轉型思維,仍以降低成本為主要思考方向。

張仁炯直言,軟體才是改變未來的主要力量,臺灣的製造業硬體非常強,卻也因此限制了企業家的想像。他指出,數位轉型的第一步,就從資料的流通開始。「你要先接受雲端化、意識到資料的重要性。」

張仁炯舉例,許多大型企業至今未整合ERP,人事與會計系統個別獨立,或像政府組織各局處的資料不流通,更別提還有許多中小型企業沒上雲。換句話說,部分企業與政府並沒有妥善應用資料、善用雲端運算,也無長期規劃投資與研發方向,反而把AI或軟體的應用當成標案,以短期採購案方式購入,「這是對數位轉型的錯誤認知。」

企業想要尋找AI創新方向,張仁炯建議:「創新式思考不見得是新的問題,多數是已知的問題,用新的方式做。」如光學字元辨識(OCR)已經問世超過20年,應用於文件處理、車牌辨識等,但現今以ML、NLP的技術,能增加文句辨識的效率與準確度,降低人工校正的時間,也使AI-based OCR在商業上的應用更廣泛。因此,用新技術解決舊問題,讓產品或服務獲得更高的商業價值,是企業引入AI時應思考的方向。

然而,要讓AI落地,他他提醒,人才的訓練很重要。臺灣科技類博士生人數從2010至2017年下降近5000人,占總博士生比例也從69.2%下降至59.8%,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導致科技業的研發人才短缺。為此,微軟AI研發中心向人才拋出橄欖枝,要與交大建立合作關係,讓博士生直接到微軟實習,除了吸引學生攻博,也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張仁炯更要企業放眼國際,不要將眼光侷限臺灣,他解釋,本地企業轉型時面臨的問題,在其他國家也會發生,「我們先有好的東西,未來才能往別的地方走。」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