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特爾處理器出貨量、廠商銷售量等諸多數據推算,全球第10億部PC已經在2002年4月間問世。不過,銷售量與使用數之間存在著落差,以庫存量、汰換率估算後,2003年全球PC使用量約6.7億部之間。

市調機構IDC用6.7億部加上今年1.52億臺PC(預估),即使今年PC的購買率僅50%,到2009年時,全球PC的使用量,就可到達12億臺。 微軟CEO Steve Ballmer日前預估,新興PC市場與寬頻網路帶動下,到2010年間,全球PC使用者會突破10億臺大關。

不過,根據市調公司Gartner統計,2008年時,全球PC的總產量就會再出現另一個10億臺。第一個10億臺,75%的PC設置在辦公室中,另外25%為家用消費者。同時,桌上型電腦佔去81.5%,筆記型電腦在第一個10億臺相當有限。 微軟董事長Bill Gates認為,PC的第一個10億臺,是標準化的產品,有主機、顯示器、滑鼠、鍵盤。

但是PC的第二個10億臺,會出現極大的改變,例如有大量的記憶體、不失真且可折疊的顯示器……等等,PC下一個10億臺大關,會變得越來越不像PC,但卻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關。全球PC的下一個10億臺生產量、10億部使用量,究竟有什麼方向?不連續的年代

在一味追求PC榮景的同時,趨勢大師Peter Drucker的看法或許可列入參考。他認為,過去50年,經濟是主導社會的力量,但未來20~30年,主導社會的力量可能是社會問題,包括人口老化、年輕人口數量衰減。

Peter Drucker還認為,製造業的生產能力呈現等比增加,但是工作機會卻相對減少,不僅如此,製造業佔國民生產毛額的比例也在降低。

如果社會真如Peter Drucker所說,是處於「不連續的年代」,那麼PC產業的發展如何持續?接下來PC另一個10億臺之路,又是什麼光景?

英特爾CEO Craig Barrett似乎也看出了一些端倪。Craig Barrett在許多演講場合不斷強調「歷史上全新一代」的觀念,表明現在PC使用者是歷史上全新的一代,包括每天曝露在幅射下,以及使用PC溝通、購物。

Craig Barrett表示:「英特爾身為處理器廠,當然要時時觀察人類社會,才能在這些『歷史上全新一代』老時,發展出符合他們需求的處理器。」前仆後繼的新式PC

早在Craig Barrett之前,不是沒有人想過PC的未來。即使到現在,各種新式PC的出現,也代表PC產業對邁向下一個10億臺所做的努力。其中,讓人最津津樂道的,當屬DeskNote、Tablet PC及家用娛樂電腦。

DeskNote概念來自臺灣精英電腦之手,目標針對需要桌上型電腦的運算效能,又需要移動工作的使用者。2001年第一部DeskNote問世以後,在業業掀起一陣旋風,不僅臺灣、中國PC業者競相投入,連國際大廠惠普、IBM也有「類DeskNote」PC,但時隔2年,DeskNote幾近消失。

幾乎與DeskNote問世的同時,由微軟主導的Tablet PC也推進市場。2001年11月7日的全球發表會,除了IBM、戴爾,全球一線PC大廠幾乎到齊,宏碁更是力挺Tablet PC的廠商,至今還未停止推動的計畫。

但是,最新的統計指出,Tablet PC的接受度正在衰退。就連原本推動Tablet PC的惠普、Toshiba、優派……,都已經悄悄降低Tablet PC聲量。

現在,微軟再次推動「Media Center PC」,同樣也受到多家硬體廠商支持,而且就像Tablet PC推出時一樣,被認為是未來PC發展的重要里程碑。Media Center PC會不會成功?現在說不得準,但時間會交出成績單。

只要有一家廠商的某一個產品觸動了使用者的「開關」,就可能是創造PC下一個10億臺的「始祖」,而目前大家的答案,統稱為「數位家庭」。PC的第四波演化

1981~1994年之間,可說是全球PC風起雲湧的年代,康柏取代IBM位置登上全球PC寶座,而後又與戴爾競爭。1995年以後,PC進入網際網路年代,一般預估,2005年開始,將進入「內容與服務」的年代。

PC在內容與服務年代,位置在哪裡?方向有二:一是持續向伺服器發展,例如家庭伺服器。在PC的第一個10億臺生產量,PC伺服器僅佔了2.1%。二是成為內嵌式產品,PC形體消失,而「埋伏」在生活周遭。

Peter Drucker說:「新經濟還沒成形,但新社會已經先等在那兒。」如果IDC、Gartner預測無誤,2010年前,我們都還能經歷10億臺PC帶來的變化你已經準備好迎接它了嗎?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