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PC產業從比爾蓋茲(Bill Gates)花了2.5萬美元,從西雅圖電腦公司手中買下了Q_DOS作業系統開始。Gates將名稱中的Q去掉後,以20萬美元授權給IBM使用。微軟和IBM的第一筆賣斷交易雖然沒有因此獲得暴利,但卻開啟了Windows搭配硬體銷售之路,從賣斷改為論臺抽一定費用的做法,直驅百億PC商機大門。

DOS的純文字操作介面,並未造成市場普及,只有玩家級的先驅者採用。當時,Apple Computer公司的創始人之一──Steve Jobs,在參觀Xerox公司PARC研究中心推出的全球第一個GUI商用系統後,於1983年也研發出Apple Lisa;隨後,又推出第二個GUI系統,叫Apple Macintosh,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上市銷售成功的商用GUI系統。

看準了GUI和Intel x86架構潛在的商機,微軟於是從1983年開始將DOS改頭換面,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別推出Windows 1.03版和Windows2.0版。然而,因為硬體和作業系統本身的限制,兩個版本只能算是試金石,加上環境尚未成熟,當時沒有獲得很大的迴響。

經過記憶體和圖形等技術改良,微軟在1990年5月推出的Windows 3.0一炮而紅,一年後的Windows 3.1增加了物件鏈結合嵌入(OLE)和多媒體技術,兩個建立在DOS環境上的系統創下了銷售記錄,也奠定了壟斷PC端作業系統市場的基礎。

當時IBM為了替代過去的DOS以及不穩定的Window 3.1,發展出OS∕2,該作業系統特性在於穩定性好、使用介面為物件導向,並相容於DOS和Windows 3.1,因而風靡一時,與微軟Windows相抗衡,兩強的競爭持續到Windows 95,然而,該系統因為在用戶端一直缺乏如Office般強大的應用軟體而逐漸敗陣。

嘗到市場豐盛的果實後,微軟針對Windows 3.1做了大幅的革新,於1995年再推出不需DOS支援的Windows 95,有更好的物件導向圖形介面,用戶更好上手、支援Internet、更好的多媒體(聲音、圖形、影像等)表現、支援遊戲執行、即插即用、32位元線性定址的記憶體管理,以及良好的向下相容性等,為往後Windows統馭PC世界立下汗馬功勞。

IBM一個不小心和微軟的第一場作業系統大戰敗陣,卻也損失了250億美元,且培養出更多的競爭對手。20年後,被甲骨文創辦人Larry Ellison形容IBM沒有發展出自己的作業系統是「全球企業發展史上最嚴重的錯誤」。

接下來的Windows 98朝介面更容易操作、更穩定、執行更快速和多媒體效果更佳的方向邁進,也能與網站充分整合;Windows 2000為整合性作業系統,混合Windows NT新版5.0和桌面系統,Windows ME為微軟進軍家庭娛樂市場的過度版本、Windows 98系列最後一個版本,也是微軟告別DOS核心的代表作。

以穩定的Windows 2000為核心發展出的Windows XP集所有優點於一身,可謂是Windows全新體驗版,更穩定、更安全、支援更豐富的多媒體內容,以及強大的寬頻連線功能。接下來全球引領期待的是預計2006年問世的Longhorn(代碼),3D的圖形介面、新的檔案系統和搜尋技術,將帶用戶更不同的使用經驗。

Windows發展至此,全球PC佔有率已經高達95%,旁支Windows Server和Windows Embedded版作業系統也分別以飛快的速度攻城掠地。然而,另一股勢力也逐漸從開放原始碼社群形成,其中多以Linux為對抗Windows帝國的代表,歐盟、中國和許多開發中國家開始醞釀抵制微軟產品的行動,雖然尚未有驚人的數字產生,但卻也讓微軟開始緊張。

Windows為人詬病的在於價格,無論是套裝版或硬體搭售版,常造成用戶、企業或硬體製造商的成本負擔,甚至有業者說,一臺電腦的價格中,作業系統授權費約佔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比例。雖然微軟聲稱產品不斷加量但不加價,但市場上出現另外一種更低價、穩定的商品和選擇,卻也不得不調整策略,因應各地區不同的需求。

翔威國際總經理劉龍龍認為,全世界目前只有5%的技術專家用得起Linux,其他有95%的多數人仍以Windows為主,系統是什麼影響還沒有那麼大,重要的是應用軟體是否可用。「Linux在亞洲,尤其中文地區非常吃不開,每一家的標準未統一。軟體不好用,即使系統有安裝相關產品,用戶會不會主動開啟使用還是問題。」

微軟於2006年即將推出的Longhorn會不會受到升級疲乏或Linux的影響?劉龍龍說:「應該還會有一定的影響力。」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