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畫、執行、撰文=何玉美、黃彥棻

12月,又到了年終總檢討的時刻,企業內的每個部門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績效評量,希望提出各種清單、證據,來證明部門這一年對企業的貢獻。不過,平常負責維護電腦系統和修電腦的資訊部門,該怎麼證明自己的績效?

於是IT主管試著回顧自己這一年來的工作:花了上千萬元的IT支出,幫公司汰換電腦軟硬體,導入專案,處理從各部門來大大小小的需求,已經盡可能做到有求必應了,可是似乎得到的抱怨也不少。

對公司老闆來說,他只看到這一年投下鉅資在這個部門,至於這些錢花得值不值得,也只能「憑感覺」來衡量。

對公司各部門使用者來說,他們享受著不斷線的網路,快速回應的系統,卻把這些視為理所當然,無法感受背後資訊部門必須付出多少努力,才能維持這樣順暢的營運;反之,在使用者心中,浮現的只是IT部門不准他們使用P2P、限制他們使用MSN,甚至電腦壞了,沒有「立刻」來修理。想到這裡,很多IT主管不由得悶了起來。

企業管理學者卡普蘭曾經說過:「你不能衡量你不能量化的東西。」資誠企管顧問公司(PwC)全球聯盟合夥人,同時也是「Managing IT as a Bussiness: A Survival Guide for CEOs」一書的作者Mark Lutchen也說:「老闆無從得知IT部門的價值,部分原因也出在IT主管。因為很多IT主管提不出任何數據,來向老闆證明自己的貢獻。」

我們發現,許多觀念先進的公司,透過各種量化的方法,來檢視IT部門的工作及貢獻之後,上述那些困擾多半能夠獲得比較好的解決。比方說,當老闆質疑IT部門冗員太多,好像沒做事時,如果這時IT主管能提出具體的數據,告訴老闆,上個月IT部門一共接獲了多少任務,這些任務需要多少人力,用數據來溝通,老闆自然比較能理解這個部門是不是人盡其用。

積極一點的IT主管,還可以把自己的部門當成一個服務單位,在年初就跟老闆及各部門約定好,今年的工作目標,例如:保證系統達到97%的不停機率,電腦故障4小時內完修等等,定期提供這些工作目標達成率的報表給老闆,對內不但IT人員工作目標明確,也提供老闆做為考核IT部門績效的依據。

從傳統常被誤解的IT部門,要如何走向能夠證明、彰顯自己貢獻的IT服務提供單位,在這個專題的報導中,我們實地走訪了一些有經驗的IT主管,分享他們的經驗與做法。文⊙何玉美

將工作績效量化,凸顯IT部門價值
不管是使用工具或土法煉鋼,蒐集、整理出數據,是凸顯IT工作價值的第一步

有一個IT主管跟我們說,他在公司裡常面臨一個哭笑不得的困境,那就是老闆看他好像每天沒事幹,直覺地認為,他沒有克盡職責,「老闆總會認為,我應該很忙,才表示有在做事!」他說。事實上,他說:「其實如果我很忙,老闆才應該要擔心,因為那有可能是網路時常斷線,系統不穩定,所以我必須到處救火。」

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企業主並不了解IT部門的特性,往往憑感覺來判斷。資誠企管顧問公司(PwC)全球聯盟合夥人Mark Lutchen說,會有這樣的問題,很多時候問題是出在IT主管本身,因為他沒有數據可以跟老闆溝通。這些數據可能來自很多地方,從系統的運作,從人力的運用狀況等等,IT主管要有方法去蒐集、整理這些數據,將所有IT工作用數據來呈現,而不是雙方都憑感覺、憑印象來溝通。

另外,IT部門也常會被指為花錢的單位,因為大家眼睜睜看到,每年公司花了大筆的IT預算,忙著為系統汰舊換新,忙著導入各種專案,而許多專案往往動輒上百萬、上千萬元,IT部門在公司的地位,儼然像是「敗家子」一樣
繼續閱讀

轉型服務導向,用專業博取掌聲(上)
除了服務精神之外,與各部門簽訂SLA,引進「使用者付費」概念,都能夠幫IT部門順利轉型成服務導向的單位,進而跟公司各部門建立良好伙伴關係。

為了擺脫IT部門是成本中心、花錢單位的迷思,許多公司的IT部門開始轉型成為服務導向的單位,透過調整IT部門在公司裡的定位,讓IT部門不只是傳統上被動的後勤支援的角色,更能發揮積極的貢獻。英特爾(Intel)的CIO Doug F. Busch曾經在接受美國CIO雜誌訪問時指出:「如果IT部門自己表現得就像個成本中心,這個公司不但無法從IT得到極大化的好處,而且IT部門也不可能贏得任何功勳及讚譽。」
繼續閱讀

轉型服務導向,用專業博取掌聲(下)

IT有價,要享受服務必須分擔成本
也就是說,服務導向的IT部門還必須佐以「使用者付費」的概念,才能讓溝通不至變成漫天喊價式的討價還價。因此,許多公司在SLA之外,還會有一套IT服務計價的制度當作配套。

就像如果把IT工作委外,你也一定不會以為你能夠付少少的錢,卻一味予取予求一樣,公司的IT部門在有限IT架構成熟度,有限的IT人力下,能發揮的服務品質,一定也有個限度,作為公司經營者,必須明白這樣的道理。在這樣的情況下,首先,IT主管必須把手上的資源發揮到極致,這是無庸置疑,另一方面,也必須在公司建立起「使用者付費」的機制,讓使用單位明白,IT工具、IT服務不是理所當然,當一個業務部門需要多買10部筆記型電腦,業務部門也必須知道這個成本是該部門必須負擔的,而不是由IT部門來吸收這個預算支出。

在IBM,已經有一套十分成熟的IT計價制度,可以說,IBM的IT部門就像一個IT服務公司,其它各部門所使用的網路、電子郵件服務,軟硬體設備等所有的服務的項目,都有一套費用及分攤的方法,各部門平日使用這些IT服務,所產生的花費,最後都會有一張帳單寄到該部門。
繼續閱讀

化被動為主動,IT以協助企業獲利為己任
許多IT部門不甘於僅扮演後勤支援的角色,他們背負公司營運計畫的成敗,甚至引進新興的IT技術與應用,幫公司創造新的營收來源,甚至擴充新的事業體。

過去,IT部門被當成後勤單位,一方面是老闆不了解IT,不知道IT除了當作後勤單位之外,還能發揮什麼更積極的貢獻。另一方面也是IT部門主管,安於被動的角色,沒有突破原來角色的野心。然而,當公司業務對IT依賴度越來越高,IT部門必須要有更積極主動的態度與行動,已經有很多IT主管意識到這一點,開始改變他們經營IT部門的策略。
繼續閱讀將工作績效量化,凸顯IT部門價值

不管是使用工具或土法煉鋼,蒐集、整理出數據,是凸顯IT工作價值的第一步

有一個IT主管跟我們說,他在公司裡常面臨一個哭笑不得的困境,那就是老闆看他好像每天沒事幹,直覺地認為,他沒有克盡職責,「老闆總會認為,我應該很忙,才表示有在做事!」他說。事實上,他說:「其實如果我很忙,老闆才應該要擔心,因為那有可能是網路時常斷線,系統不穩定,所以我必須到處救火。」

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企業主並不了解IT部門的特性,往往憑感覺來判斷。資誠企管顧問公司(PwC)全球聯盟合夥人Mark Lutchen說,會有這樣的問題,很多時候問題是出在IT主管本身,因為他沒有數據可以跟老闆溝通。這些數據可能來自很多地方,從系統的運作,從人力的運用狀況等等,IT主管要有方法去蒐集、整理這些數據,將所有IT工作用數據來呈現,而不是雙方都憑感覺、憑印象來溝通。

系統狀況老闆一目了然,主動來要求升級
組合國際(CA)諮詢顧問總監韓文雄也十分同意這樣的說法,他表示:「與其跟老闆解釋你有多稱職,不如直接給他看數據,讓他自己判斷。」

13年前,韓文雄任職某民營銀行,負責掌管公司的系統,他主動讓老闆可以得知系統的狀況,包含處理器、硬碟使用率、頻寬傳輸狀況等,他說,IT部門常常有採購的需求,要跟老闆報備採買時,還要解釋半天,他當時的作法是,設法讓老闆能從他的螢幕上就能隨時查看現有系統的運作狀況,從此以後就省事多了,「因為統計報表老闆都可以直接看到,到最後不用等你開口,老闆自己看了還會來提醒你,硬碟容量快不夠了,是不是該添購、升級了?」他說。

IT預算消耗在各部門,而不只是IT部門
另外,IT部門也常會被指為花錢的單位,因為大家眼睜睜看到,每年公司花了大筆的IT預算,忙著為系統汰舊換新,忙著導入各種專案,而許多專案往往動輒上百萬、上千萬元,IT部門在公司的地位,儼然像是「敗家子」一樣。「事實上,這些錢都不是花在IT部門!」洋基運通(DHL)資訊處總監趙凱康說。

趙凱康指出,不管是IT設備,或者買回來的各種軟體,都是給其它部門用的,甚至連IT人員,都是為其它部門服務的,「如果老闆前來抱怨IT部門花錢太多,你可以這樣算給老闆聽:我的這個工程師,每個月領3萬元薪水,他這個月接了會計部5個案子,解決了客服部8項需求,幫人事部作了2件事。因此,這3萬元當中,有10000元花在會計部,16000元貢獻給客服部,人事部門花掉了另外的4000元!」他說。

從這個角度來看,所有的IT支出,事實上,大部分都是花在別的部門,比如:業務部門因為想要增進工作效率,引進了某個系統,但因為是由IT部門代為採買引進,卻把這筆帳掛在IT部門頭上,其實是不公平的。但老闆通常不一定懂得這樣想,「所以IT主管要學會把這些成本,算給老闆聽!」趙凱康說。

IT工作量多大,統計出來以便溝通
除了成本之外,工作量到底有多大,也可以算給老闆看。有些先進的公司,或許有一套完整的工單系統,可以讓老闆知道,這個月IT部門總共接了多少任務。不過很多公司都不見得有這樣方便的系統,在這樣的情況下,IT主管還是要設法蒐集到這樣的數據。忠訓國際總資訊處經理康志遠便指出,之前該公司還沒有自動化工單系統之前,他利用客服部門的現有電話系統,來紀錄他們的接單量。
當時他在客服電話系統中開設一個資訊部門的專線號碼,當各部門有需求時,他們可以撥打這個號碼,進入系統後,按照語音指示,他們必須先選擇問題的類別,然後就轉接到負責的人員。

透過這個客服系統的紀錄,每個月都可以結算出IT部門總共接了多少通服務電話,分別來自什麼部門,甚至哪些類別的服務數量分別是多少,都可進行統計。「這樣,我們就有數據可以跟老闆說明,我們每個月的工作狀況了。」康志遠說。

他進一步表示,事實上量化IT工作的效率或者各種統計資料只是一個概念,即便只是以Excel表格做紀錄,對老闆或各部門使用者而言,都能當作一個重要的溝通工具。

主事者重視的數據:更高的營收、更低的成本、市占率的提升
Mark Lutchen在2004年出版的「Managing IT as a Business: A Survival Guide for CEOs」一書中,將IT管理工作分成三個層次,IT部門的內容及績效可以從這三個層面來評估測量。

其中,最底層是日常的運作,跟這一層有關的是一般的IT人員和使用者,這裡會有一些數據,只不過高層的人,可能不是太在乎這些細節。

第二層是管理與控制層,這一層是說,當IT主管在掌管IT部門時,下面有幾個功能分工門分別掌管不同的事情,特別是針對整個公司的進展,提供相應IT服務,驅動客戶各種變革,比如:組織內的某些系統需要汰舊換新,正在進行的專案也要定期地檢視進度,技術人員關心的這裡有許多細節。這個層次當中,也會有許多可以量化溝通的數據,比如:專案進度等等。

最高的一層則是IT業務價值層,指的是IT部門參與業務部門及高層,共同為一個商業目的努力,最後如果完成了,CEO自然能感受到IT部門的價值。

Mark Lutchen認為,IT工作當中會有許多數據,這些IT主管自己要懂得去蒐集、掌握,必要時候才能夠拿來對外溝通,而對在上位的主事者溝通的時候,他認為,IT主要要懂得講商業的語言,也就是把IT工作能為公司營運的貢獻的數據計算出來,而CEO重視的數據,往往非常單純,不外乎更高的營收、更低的成本、市占率的提升,如此而已。

趙凱康便指出,在DHL作任何的專案一定都會作效益評估,而在做這些評估的時候,他一定會用老闆能夠了解的數據,比方說,DHL在海關那邊的工作人員,必須每天處理許多進出的郵件,如果因一時疏忽輸入錯誤,影響了海關的作業,就會被罰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IT部門修改應用軟體的操作程序,再多加了一道雙重確認的機制,以減少輸入錯誤的頻率。

這樣的案子,趙凱康在報告中,不但會計算出可以降低多少錯誤率,還會換算有了這個預防的機制後,可以為公司節省多少罰款。如果是為了倉儲的部門建置無線的系統,那麼他的原則也是,計算出這樣做了以後能降低多少庫存,提升多少營運效率。這樣一來,主事者也能比較清楚了解IT工作對公司營運的效益。

其他文章
轉型服務導向,用專業博取掌聲(上)
轉型服務導向,用專業博取掌聲(下)
化被動為主動,IT以協助企業獲利為己任轉型服務導向,用專業博取掌聲(上)

除了服務精神之外,與各部門簽訂SLA,引進「使用者付費」概念,都能夠幫IT部門順利轉型成服務導向的單位,進而跟公司各部門建立良好伙伴關係。

為了擺脫IT部門是成本中心、花錢單位的迷思,許多公司的IT部門開始轉型成為服務導向的單位,透過調整IT部門在公司裡的定位,讓IT部門不只是傳統上被動的後勤支援的角色,更能發揮積極的貢獻。英特爾(Intel)的CIO Doug F. Busch曾經在接受美國CIO雜誌訪問時指出:「如果IT部門自己表現得就像個成本中心,這個公司不但無法從IT得到極大化的好處,而且IT部門也不可能贏得任何功勳及讚譽。」

什麼叫做服務導向的IT部門?就是把IT部門當成是IT服務提供者,公司是這個IT服務提供者的客戶。公司日常營運需要PC、網路,由這個IT服務部門負責準備;為了長遠的計畫,需要IT的配合的時候,IT部門也參與討論,規畫出長遠的IT建置支援計畫。表面上看起來,所要作的事情跟過去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既然是個「服務」的部門,當然就會有「服務品質」好不好,以及客戶滿不滿意的問題。有了這樣的權利義務關係,才能使公司的IT工作發揮更大的價值。

導入服務概念,改善IT人員與使用者互動關係
兒童美語業者長頸鹿文化資訊部主任張志鈞表示:「服務的概念,能改善IT部門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在很多公司,IT部門跟使用者單位常常產生衝突,使用者電腦壞了,通知IT部門,IT人員來看了之後,冷言冷語地指責使用者操作不當。不然就是IT人員推說手中還有很多工作,隔了好幾天才來解決問題。沒有服務概念的IT部門,通常也造成許多民怨。

張志鈞今年5月到任長頸鹿美語之後,帶來了IT服務的概念,讓該公司使用者不再害怕資訊工具。他表示,他剛接任這個工作的時候,有一次同仁電腦壞了,他親自去看,使用者很惶恐,深怕又是因為自己操作錯誤導致電腦當機會被罵,可是他一到現場就跟使用者說,「不好意思,是我的孩子(電腦)沒教好,讓你操作不順利!」雖然是個半開玩笑的比喻,但卻立刻化解雙方的對立場面,使用者也立即表示,「沒有啦,可能是我操作不當…」這樣一來,雙方可以針對問題,用比較正面的態度來溝通。

光是有服務的概念還不夠,還要有服務的準則。張志鈞給自己定下的規則是,公司內電腦的維修,從需求產生,到修好電腦,以不超過4小時為原則。為了達到這個標準,他平常就會準備好一些零組件的備品,像是記憶體、硬碟等等,才能保證總是能夠在4小時以內修好使用者的電腦。至於對於其它分校的電腦維修時效,則定在一天內完成,主要是因為分校很多,而且分布在各處,IT部門不太可能親力親為,張志均為了維持一定的服務品質(一天內修好),他為分校採購的是有完善售後服務的品牌電腦,只要一出現故障問題,通知電腦公司,就可以確保在期限內完成修復工作,給使用者一個滿意的交代。

長頸鹿美語的案例,事實上已經是一個服務導向IT部門的概念,他所訂定的「電腦故障4小時完修」,便是一般所謂的服務品質合約(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的雛型,只不過他並沒有將之化為書面的制度。

採用SLA,讓IT部門發揮專業價值
許多服務導向的IT部門,已經採用SLA來界定IT的工作範圍及確保IT工作品質。SLA一般是用在IT部門與委外的IT服務廠商,現在許多先進的公司,在內部也會採用SLA來約定IT部門為公司各部門提供服務時的水準。

忠訓國際今年就完成了一套內部的SLA制度。一手建立這個制度的該公司總資訊處經理康志遠表示,老闆很容易就認為IT部門就是個花錢的單位,這讓他很不服氣,為了讓老闆知道他帶領的IT部門做了哪些事,做得多好?他主動向老闆提議簽訂SLA,事先約定各種項目以及預期達成的目標,主動提供報表,讓老闆來檢視該部門是否達成這個目標,進而用具體的標準來看待IT部門究竟表現好不好。

首先,他舉系統不停機為例,他今年允諾老闆,達到95%的不停機率,「我每周都可以列出一份報表,告知老闆我的達成率,像是上周,我的不停機率達到99.5%,超出目標很多。就因為有憑據,老闆就能衡量我的績效。」康志遠說。

至於其它的IT維運工作,也有一定的服務標準。訂定服務標準之前,康志遠先界定所有系統維運上的先後順序。他的規則是,跟公司核心業務相關的系統,列為A級。像是公司的電話、傳真、網路服務、電子郵件系統、客服系統等等都屬於這一個等級,「只要是這些系統的問題,我們保證4小時以內解決。」他說。

另外一些相對次要的,像是會計系統、列印、門禁等系統,則屬於B級。這個等級的問題,則約定好4~8小時完修。再者如:PC、作業系統等等,可以容許比較長時間停頓的問題,則列為C級,24小時之內解決。

已經採用SLA制度的洋基通運(DHL)的IT部門,除了跟老闆議定IT服務水準之外,更把簽約對象擴及全公司各部門。該公司資訊處總監趙凱康,拿出一本厚厚的文件,跟我們說明該公司的SLA制度。

翻看這本SLA,裡面從IT部門的服務介紹、服務範圍都寫得十分詳細,文件中除了一般性的服務之外,也有針對各部門制訂的服務等級。因此,事前IT主管也必須與各部門主管討論IT部門能為他們服務的項目,以及服務的標準,雙方同意之後,簽定合約。

DHL這項SLA可不是一成不變的萬年合約,相對的該公司也隨時檢視是否合宜,因為營運環境瞬息萬變,服務水準因為IT工具的成熟度也有可能不斷改進,因此,「我們每半年會重新討論這個合約的項目、內容,修改成最適合現狀的服務標準,每半年重新簽約一次。當然,若有新系統導入,SLA也會重新簽訂。」趙凱康說。

既然牽涉到討論服務要做到什麼程度,就一定會發生IT部門認為的服務等級,跟老闆及各部門想要的服務品質不一致的情形。比如:IT部門認為系統不停機率定為99.9%,可是老闆或許希望IT部門能做到99.999%,到底怎樣才是合理的標準?CA(組合國際)諮詢顧問韓文雄說:「對老闆和使用者來說,他們當然希望服務水準到達100%,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的是,不要說是100%,光是從99.9%到99.99%就要多花費多少成本去維持!」

沒有服務精神,IT部門變身利潤中心也沒用
許多公司為了提高各部門運作的效率,常會用利潤中心的概念來經營,一向以來,在一個大企業體當中,把IT部門當作利潤中心來經營,甚至獨立成子公司的例子更是時有所聞。安侯企管公司(KPMG)副總經理張允洸表示,「如果沒有先轉型成服務導向的IT部門,就算最後獨立成子公司,也不會有競爭力!」

張允洸指出,前幾年,國內有許多大企業興起一陣把IT部門獨立成子公司的風潮,因為這些大企業體底下的IT部門編制都很龐大,在為這個企業建置IT架構的經驗當中,累積了很多know-how也培養了很多人才,一方面希望這個部門從獨立經營的角度,來服務母公司,另一方面,還希望它變成一個IT服務提供商,可以去承接其它的公司的IT工作。不過,其中有許多都失敗了。

「最主要原因是,這個部門還是存有吃大鍋飯的心態!」張允洸說。雖然理想上,希望這個部門以利潤中心的經營型態存在,能自謀其力,不過這只是主事者一廂情願的期望,如果這個IT部門本身沒有徹底「質變」,行事作風真的像是一個能自食其力的IT服務公司,用夠專業的服務品質來經營,到頭來,連母公司的各部門都服務不好(但他們又不能不採用他們的服務),更別談到外頭去承接別的生意。

DHL資訊處總監趙凱康也說,對一個企業來說,他們大可以把全部的IT都委外給真正專業的IT服務公司,同樣是花費這些預算,為什麼不能得到更高的IT服務呢?所以,「IT部門必須要有危機意識,隨時檢視自己能不能保持一定的價值,無可取代的貢獻,這樣一來,不管是做為內部的IT部門,或者有一天獨立成子公司,都會很有競爭力。」趙凱康說。

其他文章
轉型服務導向,用專業博取掌聲(下)
將工作績效量化,凸顯IT部門價值
化被動為主動,IT以協助企業獲利為己任轉型服務導向,用專業博取掌聲(下)

IT有價,要享受服務必須分擔成本
也就是說,服務導向的IT部門還必須佐以「使用者付費」的概念,才能讓溝通不至變成漫天喊價式的討價還價。因此,許多公司在SLA之外,還會有一套IT服務計價的制度當作配套。

就像如果把IT工作委外,你也一定不會以為你能夠付少少的錢,卻一味予取予求一樣,公司的IT部門在有限IT架構成熟度,有限的IT人力下,能發揮的服務品質,一定也有個限度,作為公司經營者,必須明白這樣的道理。在這樣的情況下,首先,IT主管必須把手上的資源發揮到極致,這是無庸置疑,另一方面,也必須在公司建立起「使用者付費」的機制,讓使用單位明白,IT工具、IT服務不是理所當然,當一個業務部門需要多買10部筆記型電腦,業務部門也必須知道這個成本是該部門必須負擔的,而不是由IT部門來吸收這個預算支出。

在IBM,已經有一套十分成熟的IT計價制度,可以說,IBM的IT部門就像一個IT服務公司,其它各部門所使用的網路、電子郵件服務,軟硬體設備等所有的服務的項目,都有一套費用及分攤的方法,各部門平日使用這些IT服務,所產生的花費,最後都會有一張帳單寄到該部門。

IBM大中華區資訊科技推展處協理鍾主民表示,IT部門被認為是成本中心,那是因為公司誤把所有成本都算在IT部門頭上。事實上,IT部門每個月付出幾百萬元的網路連線費用,不時添購的伺服器以及其它軟硬體,大多都是各部門在享受,成本應該歸入各部門才對。因此,在IBM,各部門必須分攤網路費用,及其它軟硬體設施的成本。

如果有個部門提出購買筆記型電腦的需求,IT部門也會去檢視,這真的是業務上有需要,還是只是這個員工個人為了便利所提出的要求,如果是因為部門工作的需要,那麼這個部門必須為他支付這個費用,如果是個人需求,IT部門可以幫忙購買,但員工則必須自己負擔這個費用。IT部門等於是IT需求與服務的過濾者及傳遞者,但絕對不是IT預算的消耗者。

忠訓國際目前也已經建立了IT計價的制度,康志遠表示,這個計費的方法有好幾種,其中,常見的有兩種,比較單純的是,就軟硬體成本計價,IT部門只是其中的傳遞者,幫助各部門協助、建置找尋最適合的IT工具與方案。另外一種則是比照專業的IT服務公司收費。也就是在為某部門建置一套系統時,除了軟硬體成本、人力之外,加上一定比例的服務費用,做成定價。不過既然有收取服務費,當然回過頭來,IT人員在這個建置專案中的服務水準也必須同時被檢驗,必須達到讓人滿意的標準才行。

提倡「把IT當成一門生意來經營」的資誠企管顧問公司(PwC)全球聯盟合夥人Mark Lutchen則認為,IT服務有價這是無庸置疑的,在公司內要執行這樣的概念,必須IT部門與使用單位先有共識,IT部門不是隨傳隨到,使用者在提出IT服務需求時,也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否則也必須負擔比較高的成本。

Mark Lutchen以「為新進人員添購PC」為例,如果事先約定好,每當有新人報到,必須前兩個禮拜就先通知IT部門,那麼IT部門會在新人報到當天,把所有設備準備妥當,讓新人能夠立刻進入正常工作不需等待;如果到了那天PC還沒送到,那麼就是IT部門失職,服務品質不夠好。「不過,如果一直到前一天才通知IT部門,那也就要當作緊急需求處理,IT部門當然還是會連夜幫你準備電腦,但是你也要有心理準備,你必須付出更高的價格,因為你事先的規畫工作做得不夠好,中間所造成的不便,也會增加服務的成本!」他說。

顧客滿意度調查,檢討IT部門服務品質
市場研究機構Meta Group資深副總裁Howard Rubin曾經在一個媒體訪問中指出:「我們如何看一項業務是否成功?一個是財務的狀況,另一個就是客戶滿意度。對於CIO來說,如果不能找到方法來評量這些,就像是一個公司沒有簿記概念一樣。」

IT服務計價的概念,能夠幫助IT部門建立會計制度,這樣還不夠,一味地提供服務、要求各部門分擔成本,問題是,你提供的IT服務,是否讓大家都滿意呢?

為了衡量IT部門的服務水準,除了從SLA的達成率來看之外,許多公司還會透過定期的使用者滿意度調查,來反映IT部門的表現。

IBM便透過每年一次的使用者調查,來檢視IT部門是否稱職。該公司這項調查是全球性的定期活動,除了調查每個區域的IT服務滿意度之外,最後還會從全球IBM分支機構當中,列出滿意度的排名順序。在去年的滿意度調查當中,由鍾主民所帶領的大中華區資訊科技推展處,奪得全球第一名,顧客滿意度達到87%,這也是歷年來顧客滿意度最高分的冠軍隊伍。

鍾主民表示,去年該部門作了許多事情,提高服務品質。其中,加強與使用者間的溝通,是去年主打的項目之一。鍾主民表示,IT部門為了日常的工作,常常會需要跟使用者溝通,有時是面對面溝通,有時是寄信給使用者提醒他們要配合的事項,但是IT部門的人有時太本位主義,充滿技術腔,會讓使用者有壓力,事情進行的效果也不會好,去年他就在這個溝通上作了些改善。

他舉例,平常如果有一些病毒警訊的時候,IT部門會寄信給各部門使用者,提醒他們去更新病毒碼。像這樣的事,在許多IT部門都是例行的工作,但通常許多使用者看到這樣的信,即使已經有明確的操作指示,還是效果不彰,「這是因為這封信寫得不夠友善(user friendly),」鍾主民說,去年他們大幅改善這類信件的格式,以更新病毒碼來說,他們在信件中,改掉一長串的說明及指示,直接用已經設計好的格式,只要按一個按鍵,就完成更新動作,讓平常看到IT部門來的指示就害怕的使用者,也能在一秒鐘內執行完該作的動作。

除此之外,為了增加服務品質,鍾主民也費盡苦心設計一些制度,督促IT人員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比如,過去IT人員幫使用者維修電腦時,只當是一個例行公事,現在鍾主民要求,當IT人員去幫使用者維修電腦之後,必須貼一個標籤在電腦上,註明這是哪個IT人員維修的,這個人必須負起責任,如果問題沒有徹底解決,這個人必須再回去負責把問題解決。這個動作促使IT人員能夠盡可能一次把事情做好,另一方面,使用者也因為IT部門這個自我要求的態度,而提高了滿意度。

電腦狂型的IT人已落伍,EQ、溝通能力更重要
IT部門轉型成服務單位,部門裡頭組成分子也必須配合,才能讓團隊發揮服務精神。組合國際(CA)諮詢顧問總監韓文雄便表示,該公司的IT部門錄用工作人員時,並不會清一色都招募IT背景的人,目前大約只有1/3是技術、工程背景的人,另外1/3是有商業、管理背景,另外1/3則不限。他認為,很多技能可以在工作中學習,可是IT工作有時也需要其它的背景及特質,如果僅錄用技術背景的人,無法發揮團隊多元的力量。

另外,在DHL,在招募IT人員的時候,也會特別留意這個人的親和力、對外的溝通能力是不是足以勝任這個服務導向的工作,「傳統上,像電腦狂一樣的IT人員,可能不合時宜了,我們需要的是能跟別人合作得很順利的人。」趙凱康說。因此,DHL在招募IT人員時,會先作心理測驗,篩選出具備夠好的EQ、溝通能力、有服務精神的人才。

不僅如此,為了鼓勵IT人員發揮服務的精神,該公司每個月都會選出部門裡「最佳服務人員」,由各部門使用者及IT部門同仁,共同投票推舉出來。

其他文章
將工作績效量化,凸顯IT部門價值
轉型服務導向,用專業博取掌聲(上)
化被動為主動,IT以協助企業獲利為己任化被動為主動,IT以協助企業獲利為己任

許多IT部門不甘於僅扮演後勤支援的角色,他們背負公司營運計畫的成敗,甚至引進新興的IT技術與應用,幫公司創造新的營收來源,甚至擴充新的事業體。

過去,IT部門被當成後勤單位,一方面是老闆不了解IT,不知道IT除了當作後勤單位之外,還能發揮什麼更積極的貢獻。另一方面也是IT部門主管,安於被動的角色,沒有突破原來角色的野心。然而,當公司業務對IT依賴度越來越高,IT部門必須要有更積極主動的態度與行動,已經有很多IT主管意識到這一點,開始改變他們經營IT部門的策略。

參照業務部門目標,訂定IT部門年度工作
新竹商銀的IT部門,今年就在策略上作了很大的調整,該公司總行資訊室經理王柏鍇透露,過去IT部門在訂定工作目標的時候,總是依照自己規畫要進行的專案走,今年他們重新思考IT部門定位,決定了新的作法,他們認為,IT部門年度工作目標的優先順序,應該依照公司營運方向來制訂。於是前幾個月,該部門開始蒐集業務單位的未來發展計畫,並且把這些業務計畫背後的IT支援,當作該部門優先處理的工作目標。

王柏鍇表示:「IT的資源有限,錢應該要花在刀口上,支援公司營運目標,是優先要做的事,其它的可以擺在相對次要的地位。」

IT專案不是導入就算,沒達到營運效益仍算失敗
在寶僑家品(P&G),IT部門將支援業務的發展列為首要之目標,還必須背負成敗的責任。臺灣寶僑家品資訊部協理張傳宗指出,在該公司如果計畫要導入客戶關係管理(CRM)來提高對顧客的掌握度,進而提高營業額,那麼這個專案有可能會集合IT部門、行銷、業務甚或是客服部門,共同來執行,目標若是希望能透過這個工具的導入,必須為公司增加3000萬元的獲利,那麼所有相關的部門,都必須為了這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分擔成敗的責任。

也就是說,在P&G,IT部門不只是像一般的IT部門,只要順利導入專案就沒事了,還有後續的成效追蹤,因此,這也迫使IT部門更兢兢業業看待這個專案,從這個工具的選擇妥不妥當,設計得夠不夠完善,能不能有效改善現況,增加對客戶的掌握度等等,都必須更小心、更認真賣力地去執行,因為最後會被嚴格地檢驗,那就是究竟能不能順利達到獲利目標。

會幫公司賺錢的事情先做
曾經自己創業當老闆的長頸鹿美語資訊部主任張志鈞,深刻了解企業主的心情,因此他在擔任資訊部門主管的時候,也總是用「生意頭腦」在執行IT工作。他表示:「IT工作有很多面向,我的第一要務,就是先做那些能增加公司營收的部分。」

以該公司的業務來說,不外乎就是想辦法吸引更多家長把小孩送到長頸鹿來學美語,不僅如此,還希望他們願意花更多錢購買更多服務,如何做到呢?

張志鈞表示,他最近幾個月忙著把網站服務做好,為的就是希望讓公司能增加線上學習的業務。現在家長把小孩送來上實體的美語課程,下課之後,還可以透過網路提供線上課程,學生可以上網複習,或透過線上遊戲來學習更多課程,「這個線上學習的機制建立以後,可以幫公司創造額外的營收。」他說。

未來,張志鈞還打算從學生的人身安全下手,利用無線技術,讓學生到校之後,可以自動發送訊息給家長,這樣的機制,讓家長可以更安心,在經過比較之後,更願意把小孩送到長頸鹿學美語,增加長頸鹿美語的市場占有率。

長遠來說,張志鈞甚至打算把這個IT部門獨立成一個電子商務公司,這個靈感是來自現在十分成功的電視購物模式,他說,未來電視購物將會發展成雙向互動的模式,背後需要的就是一些IT的技術,長頸鹿美語應該不只是作實體的美語教學而已,還可以有許多周邊商品,如教材等等。未來還可以透過一個「頻道」,當作通路,發展出一個全新的事業單位。

張志鈞在長頸鹿美語所做的規畫,正是一個化被動為主動的案例,傳統的IT部門,安於處理日常資訊系統的維運,張志鈞則整天都在動腦筋,利用自己對IT技術的經驗與新知,主動向老闆提出能增加收益,甚至開創新的事業部門的商業點子。

當老闆的科技顧問
事實上,許多公司對IT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很有可能因為某個採用了對的IT工具讓企業營運升級,所以,IT主管應該要隨時保持對業務的關注,並留意新科技的發展,以便適時提出建議。

威達電集團營運處協理張素碧,是一個從IT主管晉升為公司營運團隊中堅份子的案例,她表示,她之所以在公司受到重視,是因為她當時在規畫所有IT專案的時候,都不是純粹從IT的角度來看,而是從公司營運的角度出發。

她表示,老闆在想的事情是公司要成長,營運要升級,可是他可能不見得那麼嫌熟IT工具,這時IT主管如果能跟老闆的思考同步,並且幫他想到要達到某個營運目標,可以採用怎樣的IT工具,「IT主管不只是聽命行事的技術人員,IT主管應該自詡為老闆的科技顧問,這樣才會發揮最大的價值!」張素碧說。

商業導向IT部門,需要全方位CIO
IT部門要轉成正面積極的營收創造者,IT部門主管絕對是個靈魂人物。安侯企管公司(KPMG)副總經理張允洸表示,「這個IT部門主管必須是一個有遠見,而且有強而有力的說服能力及堅毅性格的人。」

就他輔導過許多企業的經驗,他認為,這個轉型絕對是個艱鉅的任務。IT主管首先必須改變一般技術本位、技術導向的風格,主動去跟公司主事者甚至其它部門主管溝通,而且溝通的時候,要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也就是不要開口閉口就是技術,特別要說服老闆的時候,必須懂得公司的業務,用商業邏輯、商業語言去溝通。比如在進行IT專案的時候,「不要把它當成是IT專案(IT Project),要把它當成是商業專案(Business Project)來看,心態先轉變過來,語言才有可能轉變過來。」張允洸說。

因此,新一代的IT主管,除了技術能力之外,還必須要有商業頭腦,精於計算成本、投資報酬率,甚至要有很好的溝通能力。在「Managing IT as a Bussiness: A Survival Guide for CEOs」一書當中,Mark Lutchen認為,過去的CIO,76%的能力是建立在技術上;未來則必須增加更多的能力,而且這些能力必須均衡發展,比如:20%技術能力,20%要有商業素養,另外還要有財務概念,領導統御技能,還要嫻熟組織文化。

美國CIO雜誌也曾針對已經成為大型公司CIO的IT經理人做過一項調查,調查中有86%的CIO認為,「溝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有超過7成的CIO認為,策略思考及了解公司營運是必要條件,反而「技術能力佳」這一項,只有12%。

其他文章
將工作績效量化,凸顯IT部門價值
轉型服務導向,用專業博取掌聲(上)
轉型服務導向,用專業博取掌聲(下)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