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生了兒童遭割喉致死的案件,民眾們不捨年輕生命就此逝去之餘,也對於社會治安憂心不已,產生大恐慌,甚至紛紛將矛頭指向主張廢除死刑的人士,認為這樣的主張將使罪犯有恃無恐,再加上兩年前發生震驚全國的捷運隨機殺人事件,雖然在去年10月底二審宣判主嫌死刑,但至今仍未執行,仍引發許多民眾不滿。
傷逝之餘,剛好前陣子Google AlphaGo與韓國職業九段棋士李世之間的棋賽對決,引發全球對於人工智慧(AI)技術風潮的關注。我不禁想起許多相關主題的電影、電視,不斷探討人與AI之間關係的可能性。
首先,是2001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部由Steven Spielberg擔任導演的作品當中,描述人工智慧被視為人類親子關係的替代品,之後卻因故被遺棄。
另一部則是2004年的機械公敵(I,Robot),原著是由知名的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在1950年寫成的小說。在那樣的場景下,機器人更為普遍引進社會當中,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絕佳幫手,但也因為三定律的關係,使得有「人」打算濫用機器人滿足私利,但沒想到主角追查到最後,這個「人」竟是機器人製造商所研發的超級電腦VIKI(Virtual-Interactive-Kinetic-Intelligence)。因為對於三定律有了更超然的理解,它觀察到人類的本質終究不離自我毀滅,而決定啟動保護人類的計畫,VIKI遙控該公司新上市的機器人來監管人類,確保社會的安全。
類似的情節,在1984年開始播映的電影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系列也有,天網(Skynet)認為人類文明造成威脅,而在取得美國軍方的武器控制系統後,對全球發動了人稱「審判日(Judgment day)」的毀滅攻擊。另一個知名的駭客任務(The Matrix)三部曲,也是基於非常相近的背景。共通的前提都是:人類不斷重複的愚行,讓人工智慧感到失望,而使其決定叛變,將人類逼入毀滅的絕境,踢出進化的舞臺之下。
關於人工智慧的探討,在長期播映的電視影集裡面,有更多細膩的探討。
近期比較知名的例子是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裡面,裡面有一位機器人主角名叫「Data」,它與這艘太空軍艦上其他成員的互動,已然成為這一代科幻迷們所津津樂道的重要情節。Star Trek: Voyager更進化,裡面一位主角是緊急醫療全像程式(EMH)的化身,這支AI系統程式全然擺脫實體裝置的限制,透過全像投影(Hologram)的技術及實體化應用,不僅無所不知,而且更具人性,而且由於具備「資料化」的特性,因此可超越時空限制,遠距傳送到人類所到不了的地方。
關於機器人的電視影集,我更喜愛的一部是Battlestar Galatica系列的前傳Caprica,裡面解釋了Cylon人崛起的始末。編劇以社群網路、虛擬實境、穿戴式裝置作為基底,藉由科學家與其女兒之間的故事,經歷了父女隔閡、失去至親的悲痛,而逐步促成機器人的發展。
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我們也期望能藉此做到預測未來、防患未然的理想。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勉強可歸類在這種應用的想像,更接近我們當前現實仰賴大資料來驅動決策的作法,是電視影集「疑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所呈現的場景,主角們可透過超級電腦的幫忙,更快找出即將面臨生命威脅的受害者,或是打算傷害別人的加害者,以便及早減緩傷害。不過,該劇也探討這個機制後續可能衍生的問題,隨著最新也是最後一季的影集即將在5月上檔,也令人期待編劇對於人工智慧應用的終極關懷重心,將會放在何處。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1-26
2025-01-26
2025-01-24
2025-01-25
2025-01-24
202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