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前的IT基礎架構發展局勢,許多企業面對越來越多的選擇難題,但有些技術的採行幾乎是無可迴避的,例如,在應用程式的開發與部署時,越來越多人正在使用容器(Container),進而接觸到調度指揮(Orchestrator)與各種自動化應用,因此,Kubernetes的發展從去年開始受到極大重視,甚至是Serverless、微服務。在此同時,企業對於雲端服務的運用需求,也越來越高,而這些因素的高漲,勢必會牽動各種相關技術的發展,當然,受到企業熱烈關注的超融合基礎架構,也是如此,不論是龍頭廠商想繼續保持市場領先優勢,或是新進業者想要突破既有格局,都勢必要積極支援這些新興的技術。

當然,市面上的超融合基礎架構品牌,這幾年以來,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居市場領先地位,且發展較久、趨於成熟的主要廠商,有Nutanix、Dell EMC、VMware、HPE,但還有其他廠商也能提供這類型產品,雖然知名度有待提升,但影響力與未來發展空間仍不容小覷。

尤其是在整合虛擬化運算與儲存的應用領域,競爭最為激烈,幾乎所有的廠商,都可以基於商用等級或開放原始碼的Hypervisor,並結合軟體定義儲存系統(廠商自行發展,或透過併購、與其他廠商合作),來建構超融合架構。

至於更進階的應用形式,例如,提供功能更強大的網路儲存服務、結合網路虛擬化平臺、延伸至公有雲服務等特色,則是到了這一兩年來,才開始有更多廠商投入。

例如,最早對外喊出軟體定義資料中心(SDDC)口號的VMware,曾基於類似概念而與多家伺服器廠商結盟,而在2014年,發布了EVO:RACK的大型超融合基礎架構(一般人較熟悉的是結合vSphere和vSAN的EVO:RAIL),當中額外整合NSX、vRealize Operations、vRealize Log Insight。

不過,這類產品又經歷幾次變動,例如,先是更名為EVO SDDC,而從2016年9月1日停止銷售,該產品原本的功能與特色,改由VMware Cloud Foundation來提供,並強調這套產品支援混合雲的運作模式,企業可藉此統合公有雲服務與內部建置的私有雲環境,而率先宣布合作的雲端業者是IBM Cloud,當時VMware也宣布,會有其他業者支援跨雲整合,像是AWS和Azure。到了11月,雙方也正式推出了IBM Cloud for VMware Solutions。

隔年,AWS也和VMware共同推出VMware Cloud on AWS,在AWS維運的公有雲服務環境當中,提供基於VMware軟體技術而成的IT基礎架構,底層正是基於VMware Cloud Foundation。

而另一家主推超融合基礎架構平臺的廠商Nutanix,則是在2017年6月發布的消息當中,對於混合雲、多雲的應用策略,有了具體的描繪。他們提出了Nutanix Enterprise Cloud OS的軟體技術架構,來因應在多種雲端服務環境下的部署與管理需求,可支援AWS、Google Cloud Platform、Azure等業者的環境,並且提供Nutanix Calm和Xi Cloud Services,強化自動化、生命週期管理與災難復原等延伸功能。

而在容器、Kubernetes的應用上,這兩家超融合基礎架構平臺,也都強調可支援相關的工作負載。例如,用戶透過Nutanix Calm可在他們的超融合環境下,建立Kubernetes叢集;VMware也和Pivotal、Google Cloud合作,提供了VMware Pivotal Container Service。

但其他超融合基礎架構廠商,對於這些新興技術或環境的支援程度呢?本身是大型的系統廠商,或身兼雲端服務業者身分的IT公司,可能不用太過擔心,相關技術的整合提供,指日可待,但對於小型廠商,或從企業級儲存產品所延伸的超融合基礎架構廠商而言,這可能是不小的挑戰,因為需要擴充的各種功能相當廣泛,可能會是這些廠商未來發展的重大障礙,因為單靠廠商自身技術,想要跨越這個技術門檻,並不容易。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