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期iThome電腦報週刊的封面故事主角是QLC NAND快閃記憶體,為何挑中這個主題來報導?原因是今年我們陸續看到更多此類技術受到更普遍應用的現象,技術主筆張明德費了好大一番功夫,針對企業級儲存裝置與儲存產品供應商,整理出他們陸續推出、採納或支援QLC的時間表,橫跨5年之久,方便大家了解先後順序與相關的產品對應,同時,也聚焦在10家廠商,細部介紹他們採用狀況。

為了方便大家更深入了解當中的技術變革意義,封面故事的後半段也深入描述QLC的特性,不僅談到面臨的挑戰,以及廠商們如何突破、克服先天限制,找到應用的出路,從而形成可大量建置的儲存解決方案。

回顧過去,我們看待QLC的發展,態度其實很保留,因為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它有許多技術層面的關卡需要克服,而且,多數廠商對於這類儲存媒介的發展與採用,也相當謹慎,因為他們雖然很看好它能在每個單元記錄更多資料而能帶來成本優勢,但遲遲不敢貿然將其放在支撐關鍵儲存應用的位置。

直到幾年前,我們看到一些企業級儲存系統廠商,如Pure Storage、NetApp,決定將QLC用於入門級全快閃儲存陣列,並且以取代純硬碟或混合傳統硬碟與固態硬碟的大容量儲存陣列產品,作為主要訴求;這段期間,也有一些新創儲存系統廠商,如VAST Data、StorOne,則是採用儲存級記憶體(SCM)與QLC固態儲存的混合架構,推出儲存陣列產品。在這之後,又有更多廠商加入採用QLC行列,像是IBM、Dell、Weka、DDN、Scality,紛紛推出搭配QLC固態儲存的選項、機型,甚至增設系列機型或提供新一代模組。由此可見,有越來越多儲存系統廠商,對QLC的使用抱持著認可、接受的態度,相對而言,我們也相信這麼多廠商絕不會自找麻煩,應該都經過審慎評估,而認為採用QLC有利可圖。

而在本期封面故事的後半部分,也提供從系統面檢視這項儲存技術發展的思維。因為我們不僅從中看到這項技術存在著先天的挑戰,也注意到業界的持續努力,因此,從製程、控制器、SSD裝置,一直到儲存系統層級,陸續出現了精彩的解法,也讓人得以用更寬廣的方式來看待技術的推陳出新。事實上,先天限制並非總是無藥可解,而從後天的角度,仍有辦法進行持續改良,另外,大家也能改變使用的模式,而能避開不足與弱點,進而發揮其應有的優勢。

其實這樣的歷程,也曾發生在其他IT技術變革上,現今我們行之有年的各種系統平臺,在進入市場的初期,也曾面臨種種不可靠、難以承擔重任的質疑,然而,如今卻成為承擔企業與組織關鍵應用的重要基石。

以近期而言,伺服器虛擬化技術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一開始出現時,大家只敢將它用在非核心應用的系統,而隨著廠商的不斷改良,它成長為可同時承擔多種關鍵應用系統的平臺,躍升為開放系統架構推倒大型主機的最終關鍵,而後又陸續開啟雲端服務、容器化、微服務,以致雲端原生這一系列IT基礎架構轉型。

而在伺服器虛擬化普及之前,x86個人電腦、開放原始碼軟體、Linux、網站系統,過去也經歷難當重任的質疑,然而其開放的特性,吸引無數人投入,後續成為支撐IT發展的要角。試想如果所有人都緊抓著「可靠性至上」的考量,而不願給予新技術發展的空間的機會,現在的IT、數位化應用,恐怕不易發展成現在這樣百花齊放的局面。基於這樣的經驗,我們在謹守工作本分與專業之餘,也要意識到技術時時刻刻都在進步,不要輕忽新出現的議題與觀念,也不要忘記我們如何從過去走到現在,新與舊之間,並非只有彼此對立與取代,而是存在著累積與合作的可能性,我們要多多了解與溝通,才能發揮各自所擅長的部分,避開先天的局限。

 相關報導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