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3月11日的東日本9級大地震,如果發生在臺灣,你的公司營運經得起考驗嗎?

每逢災難,都是IT部門重新檢視防災與備援措施的機會。過往這幾年,臺灣經歷過不同類型的災難,921大地震、729全臺大停電、象神、納莉風災、東科大火、SARS,從這些慘痛的經驗中,企業也逐一補強了災難防護網所涵蓋的構面。

921大地震讓我們見識到地震強大的威力,企業不得不重視機房的防震,從機櫃防震補強以至於機房大樓的防震設計;729全臺大停電,突顯了機房電力備援的重要性;象神、納莉風災造成許多地區淪為水鄉澤國,企業的機房因而往高處走,盡量不選擇蓋在地下室,以防淹水;東科大火因為一把火燒光了許多企業累積多年的知識資產,讓企業開始重視資料異地備援的重要性;而SARS傳染病則讓企業意識到流行病對於IT的影響不下於其他災難,如果機房所在大樓被封鎖隔離,或是重要的員工被隔離,如何確保機房能繼續維運。

歷經這些災難,若企業認真看待災難與異地備援,普遍就會考量到地震、風災、水災、火災、流行病、停電及系統故障對於IT帶來的衝擊。不過,在311東日本大震災沒有發生之前,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考慮到海嘯與核災,然而,這兩種災難卻是有可能會在臺灣發生。

臺灣的4座核電廠中,有3座位於北臺灣,其中若核1與核2廠任一座發生問題,以20公里的撤退範圍來看,臺北市一半的市民必須在4小時內撤離,當然,企業機房人員亦不例外,而臺灣多數的機房都位於臺北市。

海嘯在臺灣亦有可能發生,研究指出未來2百年內,臺灣西南方馬尼拉海溝有可能因地震引發約10公尺海嘯,而有可能在東北角、臺南、高屏地區發生海嘯。雖然臺灣的機房普遍不會設在臨海地區,然而墾丁的核3廠則位處海嘯衝擊區,亦有可能因為海嘯而發生核災。本期封面故事的主題,就是藉由311東日本大震災的經驗,探討臺灣過往可能忽略的災難,重新檢視異地備援因應措施。(請見第23頁)

本期還有幾則新聞值得注意,臺北市政府決定效法紐約市,在年底舉辦App競賽,邀請大家一起設計可以提供市民服務的App。放眼全球,這其實不是什麼新穎的作法,但是在臺灣,這起碼是政府機關跨出的第一步。(請見第18頁)此外,社交網站Facebook,在日前公布了新一代機房的設計架構,以1.8億美元打造出PUE值僅1.07的機房,可說是目前全球最省電的資料中心。雖然這座機房採用的自然進氣法,在臺灣可能只有在阿里山等高山地區才有辦法發揮效益,不過Facebook也一併公布了機房與伺服器的設計藍圖,企業或可從中學習到新一代機房的設計方針。(請見第20頁)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