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故事報導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筆電失竊,就在這個專題截稿的時候,美國剛好發生一件筆電失竊又幸運尋回的新聞,而且這回警察還順利抓到了竊賊。

美國加洲有一位年輕人Joshua Kaufman,今年3月家裏被小偷闖了空門,偷走MacBook筆記型電腦。在他報警之後,因為意識到警方應該不會優先處理這個案件,而想起了曾經在筆電上安裝過一個防竊追蹤程式「Hidden」,於是他只好把希望寄託在這個程式。

一開始這個程式並沒有任何動靜,幾天之後,這個程式竟然開始回報筆電的位置,以及傳回一張張的照片。這些圖片有好幾張是由筆電的視訊攝影機所拍下來的,清楚地呈現竊賊正在使用電腦的情景,而另有一些圖片則是防竊追蹤程式自動擷取電腦的螢幕畫面,Kaufman很幸運地收到幾張竊賊登入Facebook的畫面,因而掌握了竊賊的Facebook帳號。

Kaufman為了尋回他的筆電,開了一個「這傢伙偷了我的MacBook」部落格,並把程式蒐集到的照片都貼上網,再透過Twitter散播訊息,希望大家能幫他找到竊賊。這件事情因而獲得了警方的重視,以竊賊的照片與Facebook等帳號為線索,最後逮到了竊賊。

這個案件之所以能幸運破獲,是靠著防竊追蹤程式所蒐集到的竊賊資料,否則一般這類失竊案件,不論是在國內或國外都很難破案。或許也是因為難破案,竊賊一再得逞,筆電失竊案件也就層出不窮。

筆電失竊不只是財產損失,最嚴重的問題當屬資料外洩。從資料外洩暴發年2009年開始,至今因筆電失竊而洩露個資的事件,在美國幾乎是每周都會發生,其中更別提還有許多是隱瞞未報。

在現今的商務環境裏,企業人士少不了筆記型電腦,而這些筆電裏又都會有公司的重要業務資料、個人資料等等,隨著商務人士在公眾場合穿梭,如果筆電無法有效保護資料,那麼這些企業重要資料形同是曝露在公眾場合。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筆電都沒有做好防護,一旦失竊就會造成嚴重的資料外洩事件。今年3月,BP石油一位員工的筆電在差旅中被竊,其中有一份BP石油外洩事件債權人檔案,內含1萬3千人的資料,由於這臺筆電只有密碼保護,資料並未加密,因而有極高的資料外洩可能,對該公司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此外,筆電失竊不只資料外洩危機,因為多數人都會讓程式自動記錄郵件信箱、網路銀行、公司系統等等的登入帳號密碼,有可能竊賊打開網頁就自動登入了系統。由此可見,筆電失竊的防護措施,除了電腦本身的存取與資料加密防護,連同企業系統的身分驗證管制也得同步因應。

在臺灣,多數人可能不覺得自己會把筆電弄丟,畢竟體積不小;再者臺灣的治安,也不至於在咖啡廳上個洗手間的時候,就掉了手機、筆電,然而,即便筆電失竊不常發生在一般使用筆電的場合,但卻容易發生在其他地方,例如背包放在車裏被偷,連同筆電一起被帶走,這種情況在臺灣倒是時常發生,所以,別以為筆電失竊只會發生在其他國家,其實在臺灣也應該正視這個問題,而現今筆電失竊因應辦法則比以往還要多了。
吳其勳/iThome電腦報周刊總編輯
merton@mail.ithome.com.tw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