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日前宣示,未來鴻海將從製造型企業,轉型為「商貿型企業」, 藉由開發電子商務領域,以及各類實體商店的拓展,提供其客戶生產、到物流到銷售的一站式服務。

臺灣最大民營製造業的這番宣示,我們不但看不到鴻海轉型的方向何在,反而具體而微反映了臺灣科技產業不知何去何從的迷惘。

鴻海宣稱要轉型的策略,實則鴻海已進行多年,只是成績未盡如人意而已,不知為何還有宣示之必要。在工業市場經濟中,個人或企業所從事的經濟活動,如果要大大一刀切兩半,分為「生產」與「交易」大概就可以涵蓋99%的活動。當一家公司以生產/製造起家,宣示要進軍交易/商貿,卻也沒打算要退出生產部門,實際上就等於宣稱自己要持續從事經濟活動而已,我們實在沒有從中得到什麼樣的訊息。

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鴻海的這番宣示也不令人意外。過去幾年臺灣科技產業宣稱要「轉型」者,許多都是用一種尷尬的格局與規模在進行。比方說,蘋果公司以「軟體+內容+硬體」模式在近十年來橫掃市場以後,臺灣的科技公司也起而效尤,興起一波投資電影、內容、以及文創產業的熱潮。這原本也是好事一樁,但是對企業經營稍有概念的人應該都可以看得出來,以臺灣這些大型科技公司的營業規模之大(一線廠商營收以千億元起跳),對比其軟產業投資額之小,這些新事業再怎麼賺錢對整個事業體來說也是無關宏旨。此外,這些科技公司投資的軟事業多半也跨不出臺灣國門或是華文地區,最多也能算得上是區域型的產品或服務,和其母公司競逐全世界市場的格局並不相稱。像明基友達集團轉投資的電影〈痞子英雄〉票房並不算差,但是和面板事業動輒數百億元的虧損相較,電影不論賺或賠對母公司的興衰都起不了關鍵性的作用。

宏達電的董事長王雪紅去年以62.6億港幣買下TVB電視26%股權,應該已是臺灣史上科技公司軟投資的最大手筆。但是很顯然的,TVB至多仍只是個區域型電視臺,這樣的投資對於宏達電想要扭轉這一兩年來在智慧型手機競爭上每下愈況的態勢助益也是非常有限。

這樣的局面,這些科技公司的大老闆當然是清楚的。但是臺灣的科技公司當下所面臨的困境是,真正足以帶領臺灣的科技產業邁向下一波成長的「大論述」,我們是提不出來的。臉書可以靠一個「社群媒體」的概念就創造千億美元的市值,同樣的概念如果只能在區域型的市場運作,恐怕連要有一億美元的價值都很困難。

「商貿」市場當然很大,足以讓鴻海這樣的大型企業轉進,帶動一波「有意義」的成長。但是它大得毫無前瞻性,毫無想像力,反映的是其實說的人也不知這究竟所指為何。

臺灣的科技產業何時能真正從美韓中的夾擊中突圍而出?我們何時能說得出一個「夠大的前瞻性論述」會是一個觀察指標。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