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ero Trust | 零信任戰略 | 國家級網路安全 | 政府零信任架構 | 數位發展部 | 資安院 | 網站韌性 | 雲原生 | FIDO

政府零信任架構推動有成,數位部首度公布內部導入經驗,資安院揭2023年上半最新進展

近年數位發展部積極推動不分內外網的網路架構,零信任架構的身分鑑別,以及建立網站韌性,他們是如何做?在8月底舉行的數位政府高峰會上,該單位資訊處副處長周智禾公開了他們的實務經驗。同時,資安院副院長吳啟文也公布政府零信任架構推動的最新進展,第二階段「設備鑑別」即將有產品方案通過驗證

2023-09-01

| 封面故事 | 零信任 | ZTA | 無密碼登入 | 政府採購 | 共同供應契約 | 身分鑑別 | 來毅數位科技 | 偉康科技 | 台灣網路認證

擁抱零信任架構商機,本土身分安全產品業者具有多種競爭優勢

在我國政府零信任架構的推動下,已有多家國內廠商參與身分鑑別驗證,例如:來毅數位科技、偉康科技、臺灣網路認證,而他們對於身分安全領域的發展態勢,成為我們這次關注的焦點

2023-08-25

| 封面故事 | 零信任 | ZTA | 無密碼登入 | 政府採購 | 數位產業署軟體採購辦公室 | 共同供應契約 | 身分鑑別

【臺灣政府零信任戰略正式啟動】從驗證、採購兩大角度出發,身分鑑別先行

臺灣政府2023年採取實質行動,從ZTA決策引擎的「身分鑑別」驗證做起,快速發布ZTA導入的共同供應契約標案,有了政府帶頭並展現決心,顯示政府往新世代網路安全策略推進,同時積極推動無密碼登入

2023-08-25

| 零信任

零信任是概念而非特定解決方案

對於零信任架構推動,美國NIST提到要兼顧可用性與安全性,因此,不要為了符合零信任,而去刻意做一套很特殊的系統。再者,用戶對於既有設備不要重複投資,應選擇從最關鍵的地方開始做起,全面去做,可能會變成不分輕重緩急

2023-08-25

| 軟體供應鏈安全 | SBOM | Assured Open Source Software | Trusted Software

強化程式開發流程與環境安全,紅帽打造可信賴的軟體供應鏈

紅帽在今年上半發表提升軟體供應鏈安全的解決方案,預計將推出兩款新的雲端服務,針對開發流程當中的程式碼撰寫與組建進行強化

2023-08-08

| 2023臺灣資安大會 | 臺灣資安大會直擊 | 臺灣資安大會 | 零信任架構 | 資安思維 | 資安成熟度 | NIST CSF | 趨勢科技 | SOC | 網路安全路線圖

成熟度框架與ZTA如何活用?前美政府官員在臺揭資安實務經驗

過去曾擔任美國政府官員、現為趨勢科技技術策略長的David Chow,他特別公開了過去實施零信任架構的相關經驗,當中不僅分享他所面臨的挑戰,包括機構本身缺乏專業能力、可視性等,也公開了他當時的應對之道,包括從增加資安預算做起,並利用零信任架構來幫助自己建構組織的成熟度框架

2023-06-07

| 2023臺灣資安大會 | 臺灣資安大會 | 零信任

企業如何導入零信任架構?專家由淺入深剖析上手關鍵

企業在既有的IT架構下,如何著手建立零信任架構,專家從NIST SP800-207提出的7項原則、6項假設前提、10項網路需求,以及Google BeyondCorp、Netflix、微軟、國防部分享的實作經驗,剖析如何引導建立零信任網路。

2023-05-25

| 資安 | 無密碼 | 身分驗證 | OTP | FIDO無密碼登入 | 抗網釣MFA | MFA | 零信任

從強式MFA到抗網釣MFA

多因素驗證(MFA)的發展已近20年,讓傳統密碼驗證多一層防護,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這些年威脅態勢的演變,使得傳統的MFA形式被突破,因而鼓吹轉向更安全的MFA

2023-02-20

| CloudFlare | 微軟 | 零信任 | 身分驗證

Cloudflare與微軟合作擴大零信任整合,提升應用程式身分驗證自動化

Cloudflare宣布與微軟就零信任解決方案擴大合作,使共同客戶能夠無縫部署零信任工具,改進應用程式存取方便性

2023-01-13

| 零信任 | ZTA

每個人其實都有能力實現零信任

零信任這種預設都不信任的概念或是態度,其實很早就隱隱存在我們日常周遭,尤其是在威脅變得更加猖獗的情況之下,自然逐漸浮現

2023-01-13

| google | 零信任 | 網路安全 | 零信任安全模型 | 身分識別與存取管理 | 安全軟體供應鏈

Google在臺公開零信任實踐原則,強調以身分取代網路作為存取控制的安全邊界

推動零信任轉型多年的Google,最近該公司難得在臺說明他們的零信任實踐原則,Google Cloud台灣技術副總經理林書平表示,他們的零信任是以身分作為存取控制的邊界,並聚焦在5大身分面向,包括:使用者、裝置、機器、服務、程式碼。此外,可信任軟體亦是根本,他並提及Google Cloud在安全軟體供應鏈的推動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