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臺灣與印度軟體代工集團合作中最大的案例。在決定委外廠商前,我們也去四處探訪過,聽說幾個委託印度廠商做的案子狀況都不好,主要還是在於語言和工作習慣問題。

在合作過程中,負責雙語翻譯的顧問也換了很多人,具IT背景的翻譯人員能較清楚地表達雙方表達的意義和情境,沒有IT背景的翻譯人員在需求訪談、解釋事情可能會有問題。

雖然當初知道雙方可能會有溝通上的障礙,但還是低估了語言差異的影響,專案開始執行後,才發現問題重重;從中文翻到英文出現第一關問題,TCS用英文在海外做好,還要把結果翻過來給我們,過去打八折,回來再打八折,但合作時間久了,更熟悉彼此的工作模式,這個問題逐漸被克服。

另外是工作習慣的差異。印度人受的是英式教育,凡事說過的都要寫下來;臺灣人則不一樣,講過就好,大家記在腦海中,到時候再討論。印度人在英美文化的工作環境,講究流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每件事情都有記錄。

我們的工作環境不重視這件事情,常說:「會議上講過了,也不會騙人。」會議上講得天花亂墜都沒有用,但如果會議記錄有沒有寫下來,印度工程師才不會管你講了什麼,他只做或記得你有寫下來的部分,他看的是你寫下來的東西,你沒寫那一條,他們會有意或無意地當成那件事情沒有講過或沒發生過。

他們工作訓練上都是看書面,要建立一套管理上萬人、且工作地點分散在各地的協同機制,文件品質要求很重要。而CMMI也要求寫很多,那是美國人發明的標準,但印度工程師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員工稍微要求一下,就能符合CMMI的基本精神。

他們的所有工作都是透過文件追蹤,如果文件沒有寫,但可能代表不存在,但文件上有寫一定會做好,會議花一個小時講,如果會議記錄都沒有寫,之後可能會被當過沒有講過。這主要是文化上的落差,這也是臺灣很多專案主客之間合作不愉快的主因,沒有寫下來,也沒有找,也沒有再次確認,都會影響專案品質。

他們有非常完整的文件追蹤體系,還細分成幾十種不同文件的樣本(templet),依照客戶需求看是否需要文件追蹤和管理工具。他們有自己的品質流程和模式,甚至下載免費的工具即可,不用花上百萬元買一套所謂的建模工具。只要有版本控制機制,追蹤各式各樣文件的版本,他們就知道自己要填哪些文件,交出來任何文件都有一定程序。

TCS交給客戶任何文件都有標準的程序,不會把工作到一半的文件(例如設計的草稿)馬上交給我看,他會說不能給我們看,因為要依照流程走。如果不知道這樣的文化,就以為不配合,雙方會產生心結。

如果專案流程中有20多種文件要送給客戶,每一份要送出去前都要經過稽核部門和品管部門做覆核的動作,所以客戶不可能拿到做一半的文件,他們也不會給,一定是做好內控和稽核2個流程才會給我們。

這個部分要注意,那是工作文化差異,他們相當依賴和重視文件,依賴之後,文件沒有出現,這件事情或需求就可能不見,你要問他之前交代的事項或要做任何協商,都一定拿得出文件來證明你所說的事情。

假設會議上精確紀錄了60件工作,他們會努力做到,如果做不下去,超過能力範圍,他們會問是否可以換方案,一方面跟客戶溝通,但內部也會去找答案。有人說,跟印度工程師很不盡情理,很不知變通,實際上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就是因為他們非常遵守開發標準的紀律,所以才能那麼成功。

臺灣多數員工都沒有這樣的習慣,要跟這樣的公司合作,你必須去適應的特性,他有他的優點如品質、動員能力、規模和資源,對於很難的題目可以很快得到答案,缺點是你必須適應語言和文化上的落差,且這兩個落差都是影響專案進度和品質的主要因素。

但我相信,年輕一代有較好的英文表達能力,語言將漸漸不是問題臺灣廠商多半被客戶牽著走,無法結案就賠得一塌糊塗,完全沒有原則,工程師完全沒有專業意見,成本又失控。另外一種是堅持,他們的業務也是技術人員出身,TCS沒有所謂的售前業務(pre-sale)的職位,他會一邊積極說服你,他們也尊重客戶的想法去找資源。

另外,他們專案經理資歷可能只有3年或4年,臺灣客戶看承包廠商,會先看人的學經歷,不能用這個標準看印度工程師,不適合也沒有必要。跟你工作的這個人看起來可能不怎麼樣,但他們整個團隊表現出來的成績,卻是非常亮眼。臺灣的個別成員很出色,但這些人無法一起作大事。

印度強調組織管理,管一個四萬人的公司需有很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如果我們遇到一個技術性的問題,他們會作內部跨專案的會議,尋求別的資源來解這個東西,不是強調個人能力。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