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的經貿往來熱絡,飛往上海、北京的班機班班客滿,許多人一待就是好幾個月,除了幾大箱行李外,為了方便工作,幾乎人手一臺筆記型電腦、手機、PDA,甚至是隨身型投影機。M化的效益可以從這些人得到印證。

以前,行動工作者在外工作需張羅網路線、印表機、投影機等設備,但隨著時代進步,透過無線網路、GPRS或3G就能連上網際網路,更有隨身型投影機能夠立即為客戶簡報,甚至用免插電印表機(例如HP Deskjet 460cbi行動無線印表機)列印報價單、合約書。

M化看起來非常的美好,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做為行動辦公室,但是,產品採購和維護保修卻是個大問題,即使只是新購幾臺筆記型電腦或印表機,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改變採購習慣,選擇TCO最佳的產品

從E化挺進到M化,光是採購產品就是一條荊棘之路。

由於事先缺乏規畫,一些企業的採購行為是「因地置宜」,不論是何種廠牌或價位,只要員工提出需求就採購,或者是廠商建議後就定案,造成內容充滿各種不同廠牌的產品,或同廠牌卻不同等級的設備。這樣的作法有二個問題,首先是產品的複雜度越高,管理缺失和安全風險也會越多,並且需要更多的MIS人員;其次是設備的使用率和可用度偏低,因為設備專供特定人員使用,而且零件無法通用。

另外一種企業則與上述剛好相反,能省即省。「節儉」是中國人的美德,所以東西能用就繼續用,直到用壞為止,就像我們看到路上有許多老爺車,即使車身鏽蝕斑駁、冷氣不冷、高油耗、常維修,還是繼續上路。在企業內部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雖然IT部門建議更換設備,卻總是被老闆以再評估、過些日子等理由回絕,M化無法化為採購動力。

第三種企業則可以做為典範,他們會事先評估需要更換的設備,並且採購單一品牌相同型號的產品,減少IT人員的負擔,提高設備使用率及零件互換性。

我們建議選擇合適且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整體擁有成本)最低的產品,以伺服器為例,該買多臺便宜的伺服器還是單臺高階伺服器呢?便宜的伺服器,雖然採購成本較低,但人力管理及維護成本卻較高;相反的,高階伺服器的採購成本較高,但穩定性和可用度也較佳。

所以,在採購前最好先試算一下ROI(投資報酬率)。許多運用高科技的新產品,不但效能、品質更好,價格也與舊款產品差不多,而且能應用的更廣泛,例如傳統傳真機只有黑白影像,而且效果非常的差,新的多功能事務機具備數位影像掃描與傳真功能,影像品質高很多;就採購成本來看,一般噴墨印表機約有30%左右的墨水是浪費在清潔噴頭上如果每年花了3萬元買墨水,等於浪費了1萬元,這樣不如買新式可回收墨水的印表機,或者改用雷射印表機,列印速度也較快。畢竟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口上!

尋找為企業量身訂做的解決方案

再從企業需求面來看,我們可以將企業依規模分成小型、中型及大型等3種,小型企業的環境複雜度不高,通常只會採購硬體設備,中型企業則需要較多的支援與服務,大企業幾乎都是量身訂做解決方案。也就是說,小型企業只需要硬體支援;中型企業希望能針對產業特性,供給「行業別解決方案」;大型企業則需要完整的「商業解決方案」。

為了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不少廠商推出行業別解決方案,例如HP推出17個行業別解決方案,包括建築、金融、服務、零售、製造等。也有些廠商深耕特定的行業別,例如ERP系統在製造業還能細分成製鞋、成衣……等。但在選購時,要特別注意下列幾點:

1.廠商對企業規模的定義不同。
經濟部規範的中小企業規模是200人以下,但國外廠商定義的中小企業規模就大很多,例如HP定義的中小企業規模是500人以下,已經是國內中大型企業的員工人數。

2.廠商不一定具備各種行業別的Domain Know-how。
每種行業的工作、生產流程都不同,唯有清楚了解各個行業特性,才能提供最專業的服務。術業有專攻,某些廠商專門針對特定行業提供解決方案,最好先打聽打聽。

3.除了中文化和行業別,最好依風土民情客製化。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法律規範,適合美洲的方案不一定適合亞洲,能滿足臺灣的不一定能滿足中國,必要的客製化還是不能省。

4.能夠提供多種付款方式。
考慮到企業現金流量及資金周轉等因素,如果廠商能提供分期或租賃等付款分式,相對會減輕企業負擔。

5.專業的代理商能保證服務品質。
雖然出錢的是大爺,但如果和廠商相處不融洽、口氣態度差,他們如果在背後亂搞,到時候反而更慘,最好尋找專業的代理,並與其建立良好互動。

滿足使用者需求,創造IT部門的新價值

企業的核心價值或關鍵業務很少落在IT身上,但IT卻能協助企業創造更好的核心價值,例如協助研發部門更快速生產、縮短產品上市時間,採購設備只是M化的開始,接下來的人員權限控管、後端資料庫整合、無線基地臺建置等,都是必須面臨的考驗。文⊙陳世煌

為各種災難做好準備

如果禽流感會演變成比SARS更嚴重的世紀大災難,你是否已經著手規畫應變措施(設備採購、資料防護、教育訓練等),公司經的起災難的考驗嗎?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4年前的911恐怖攻擊。911之後的幾個月內,由於沒有對應的災難復原計畫,美國雙子星大樓的許多公司無法營運紛紛倒閉,但是也有公司只花了一個星期就回復正常運作,像是Childs投資公司(Childs Capital LLC)。它是一家從事貧窮社區發展促進工作的金融服務公司,該公司採分散式組識結構,員工在各地上班,創辦人兼執行長Donna Childs曾經從事保險業,本身有災難意識,加上IT經理曾在銀行工作,有異地備援的概念,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回復正常。

一般企業都會為大型災難做好準備,同樣的規格卻不等同為小災難做好準備,因為這些災難的發生頻率和風險高低都不相同,舉例來說,人為失誤和電腦故障是高頻率的低風險,洪水、颱風則是低頻率的高風險。雖然大型災害會帶來業務中斷的風險,但小風險同樣也會影響企業營運,例如郵件伺服器故障時無法收發電子郵件。

Donna建議企業不管任何的風險,都要有相對的應變計畫,小企業可從小風險開始預防,大企業由於地域廣泛,所以能夠降低風險,例如分散生產線。

此外,Donna也曾經因為家庭因素在家工作,她認為員工在外工作時,企業需要做到三項防護:包括資料防護、安全防護及關鍵業務的可用性。尤其是資料防護千萬不能馬虎,需要保護資料庫、ERP及機密資料的安全,最好能夠由中央控管資料,並制定相關的政策規範,例如透過VPN連線、密碼防護等,才能保證關鍵業務不會受到影響。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