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年多的COVID-19,臺灣因為有相對充足的準備,持續實施邊境管制與隔離檢疫,全民也有一致的抗疫態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自動自發配合簡訊實聯制,早已成為工作與生活的新常態,疫苗施打率也已到達一定程度,因此在過去全球一波波大感染的浪潮之下,臺灣都爭取到更多緩衝時間來應變。
然而,隨著病毒的變異,感染率仍持續提升,而且,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越來越高,但致命程度也在逐漸減退,使得各國近期開始推動與病毒共存的公共衛生政策,但臺灣現在也面臨到這個決策的關鍵時刻,該如何在逐漸鬆綁各項管制的過程中,不讓疫情出現大爆發的狀況,考驗著當局能否提出更好的處理方式與相關規範,讓大家得以遵循。
對此,總統蔡英文在2月9日提出的四大目標,其中之一就預告了這個發展態勢──尋找兼顧經濟與防疫的「臺灣模式」,確保防疫新生活,繼續拚經濟。她表示,需以對生活影響較小、達到最大防疫效果為目標,因應不同的疫情階段,採取最合適的防疫策略,持續提升臺灣的防疫韌性。3月1日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放寬防疫措施時,她二次強調要逐漸走向兼顧經濟與防疫的臺灣模式,持續檢討防疫措施,讓臺灣的防疫更有韌性。而在這兩次談話中,她也持續呼籲民眾儘快施打疫苗,顯見此事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4月6日她再度呼籲要強化臺灣整體的防疫韌性,而在疫情進入不同狀態,以及對比中國上海堅持清零政策,因實施全面封城、疫情卻未見降溫,反而引發諸多悲劇的此刻,如何實現「新臺灣模式」受到更大的關注,也正式成為政府施政重心,並做出更詳細的指示。總統表示,現階段所設定的目標,就是「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持續以「減災」為目標,而非全面的清零;更不是放任病毒肆虐式的「與病毒共存」,而是有效的疫情控管。
為達到這樣的要求,政府將採取這些行動:積極有效管控疫情、持續提升疫苗覆蓋率,持續增加醫療量能、快篩試劑與抗病毒藥物的整備要增加,檢疫措施要機動調整、疫調方式需持續簡化,以維持醫療體系的穩健運作。
關於新臺灣模式的實現,4月7日行政院長蘇貞昌責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朝「保存醫療量能」及「降低死亡或重症」兩大方向努力。以前者而言,政府會持續採取輕重症分流,重症與高齡確診者由醫院收治,而無症狀與輕症確診者,則由集中檢疫所或加強版防疫旅館照護,而指揮中心也在前一日宣布放寬居家隔離措施,有效利用集中檢疫所與防疫旅館的資源。在降低死亡或重症的部分,行政院也公布抗病毒藥物的整備狀態,持續推動疫苗施打,強化民眾保護力。
這些新政策若要奏效,不只是靠政府的執行,其實仍有賴於民眾的配合,須繼續維持各種防疫好習慣,才能在逐漸鬆綁的過程當中,確保自己具有足夠的保護力,以及減低將病毒傳染給他人的可能性。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已經施打疫苗,就不再維持戴口罩、勤洗手等種種衛生習慣;也不能因為全國疫苗施打率已到達不錯的狀態,誤以為整個環境都很安全而自己不需要施打;更令人擔憂的是,已有許多人不願配合簡訊實聯制,進出任何公共場所,仍應登錄自己出入的足跡,才能更完整地掌握自身是否與感染者有接觸的可能性。
在全球處於疫情後半場的階段,我們都期待全面解封,但顯然難以一蹴可幾,需要經歷一個別於過去嚴守管制措施的新常態,面對時而鬆綁、時而緊縮的疫情狀態,都要有足夠的準備,唯一不變的是應該是自身的衛生習慣,以及危機意識。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0-05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