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舉得出一家在技術、規模、或是營運模式上領先全球的日本網路公司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國在網路產業的絕對領導地位就不用多說了,一向在資訊科技表現平平的歐洲人,最起碼也貢獻了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Linux和Skype。

一度獨步全球的家電、視聽娛樂產業,也不再那麼無堅不摧。原本掌握關鍵技術的液晶顯示產業,在臺灣韓國的聯手夾擊之下,幾乎沒有享受到任何高毛利的蜜月期;發明隨身聽的Sony,順理成章應該是MP3播放器的霸主,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原本是搞電腦的蘋果席捲整個市場;就連壟斷數十年的電視遊樂器市場,都被原本無人看好的微軟,硬是給扭轉成三雄頂立的局面。

光看網路這一塊,你會以為全部日本人,整個1990年代,都到外星度假去了。日本人,不再是勤奮的民族,不再有超歐趕美的企圖,不再有追求卓越的韌性了嗎?我想不是的。日本人的氣力和智慧,很大一部份,是花在「生產自動化」上頭——搞機器人上頭。

Sony有Aibo機器狗,全球無人可以加以抗衡;本田的ASIMO機器人,2000年推出以來,仍是最人性化的多工機器人;最厲害的則是豐田汽車,整個生產線已接近無人工廠,除了大量運用機器人,甚至還有服務機器人的機器人。2004年日本政府提出的七大新世代產業中,智慧型機器人仍然排在發展的第一順位。根據日本機器人工業會的預估,日本家用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在2010年將可達1.8兆日圓,2025年則有6.2兆日圓。

豐田汽車是日本生產製造技藝登峰造極的結晶,預估明年生產量將可達900萬輛,超越通用,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但是光靠機器人,救不了日本經濟。Aibo堪稱熱賣(第一代全球銷量約45000隻),但是25萬日圓的售價終究不是一般人消費得起的玩具,Aibo所創造的營收,也支撐不起Sony這樣龐大的組織成長所需要的動能。至於做家事的機器人,則是還在投資大於回收的階段。

是日本人對趨勢的研判有誤嗎?不了,在我看來,日本人對未來的判斷是對的,只是他們想得太過長遠了。

馬克思當年說,資本主義經濟必然會發生危機,因為資本家受到追逐獲利的驅策,會不斷的削減工人工資,藉以提高生產率。這將使得一個社會所生產的產品價值中,人的勞動成本所佔的比例越來越低,間接會導致勞動者的消費能力減弱,無法購買他們自己生產出來的商品,造成商品生產過剩。

老馬對了一半。技術的進步,的確讓一般性的工作去技能化(de-skilled)、貶值了。可以標準化的工作,資訊科技工作取代了;只靠肢體勞動力的工作,自動化設備代俎越刨。就連一般性的知識工作,從老馬的觀點,「知識管理系統」的發展,也是衝著要讓知識工作去技能化而來的。

老馬當然也錯了一半,危機沒來。有一批為數龐大的知識工作者,靠著技術與創新能力,他們的工作不但沒貶值,還讓他們成為當代最富裕、最有購買力的一群人。老馬也沒料到,生產和消費商品的,不是同一批人——越南和菲律賓Nike工廠的勞工,根本穿不起Nike的鞋子,這點老馬倒是對的。

在先進國家內部,法律和社會制度對人權和基本生存權利的保障(我們有工會、有勞動基本薪資、有對唯利是圖資本家的道德譴責),讓非知識性、非創造性的人力資本也不會無止境的貶值下去。在這樣的社會體制之下,企業要如何繼續深化資本的累積呢?美國人看到的,是網際網路的發展,讓使用者「自助」;日本人望見的,是機器人取代真人。

網路銀行,是讓你自己取代銀行行員的服務;線上電話簿,是讓你自己當查號臺接線生;開放原始碼軟體,是讓使用者自行開發、修改自己想要的軟體;Blog與個人電子報,是讓讀者自己當總編輯;網路拍賣的運作,則是讓使用者自己同時當賣家與買家。

日本人在自動化技術的努力,要回應的,其實是相同的趨勢,要化解的,其實是相同的「危機」。但是我得說,日本在過去一、二十年間的運氣差了些。一來,和自動化設備相比,網路科技替代人工的效益與效率,顯然來得更深刻而廣泛。二來,日本人大概沒料到,第三世界幾乎無限量的初階勞動力供給(特別是中國大陸),會大大減損了自動化科技在經濟世界中的重要性。ASIMO機器人目前一年租金2000萬日圓(約550萬臺幣),在中國大陸,一位全天候幫傭的「阿姨」年薪不到兩萬人民幣(8萬臺幣),你選ASIMO,還是選阿姨呢?

日本人擅長情報蒐集,注重未來趨勢分析。日本人不是錯了,而是想得多,想得遠,忘了資本主義,都是短視的。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